e82ff2a5fc393f345c9f4ca4199953cc.jpg

 

 

 

這也是約10年前的個案。某天下午李爸爸帶着一年級的男孩及大班的女孩來治療室。
 
李爸爸表情靦腆,儀表正常,牽著兩個小孩進來,進門前,我還聽到李爸爸的叮嚀說進來要乖,不要搗蛋(台語)。
 
病例上面寫「schizophrenia急性,31歲」
 
 
李爸爸說(台語):「醫生啊,妳好。社工講叫挖來開講,欸卡好,袂黑白想,啊~毋過我尬憨慢公喂,歹勢厚~」隨即露出純真、憨厚的笑容。
 
我:「李先生你好,我台語袂輪等,歹勢,講國語欸勢袂?(台語)」
 
李爸爸:「欸勢~欸勢……我聽唔(笑)」
 
我:「這兩個小朋友是你的嗎?」
 
李爸爸:「細阿(笑)。來來來,來叫人(台語)~」
 
兩個小孩害羞小聲的說:「阿姨好~」
 
我:「呵呵,好乖喔 ,你們好,我要跟拔拔說一下話,那裡有些玩具,你們先去那裡玩。」
 
小孩眼神看向拔拔,再等等拔拔同意。
 
李爸爸:「恁兩ㄟ先去耍(台語)。」兩個兄妹面露笑容的跑去角落遊戲區玩。
 
我:「你一個人帶2個小孩來這裡很辛苦了欸。社工叫你來公喂,你唔想公啥?」
 
李爸爸:「對阿,不過好加在,怹們金乖。怹們母丫,是越南欸,我倆欵是做工阿人。伊3年前一透早出去工作,就毋知為啥米伊丟跑矣,沒回來。怹們又細漢,我邊工作邊照顧他們,壓力就大欸,睏袂去,後來突然頭腦毋災阿抓,頭痛,怪怪,欸聽到聲音,丟自己黑白講話。我母阿,就帶我去住醫院吃藥阿,我尬我母阿兩欸嘸錢帶囝仔,社工就講先暫時住別位(安罝機構),那時候就捨不得…」
 
說到此處,李爸爸稍微停頓,吸一下鼻子又才繼續說
 
李爸爸:「但是,我又沒工作,又破病,又嘸錢,我母阿也沒辦法照顧他們,所以,我母阿就給他住那邊…。不過,我住一、二個星趣醫院後,有卡好阿,我母阿講:社工講你有按時甲藥阿,才袂黑白想、袂黑白講話,他們才可以回來住。」
 
李爸爸就把眼神看向正在玩的兩個孩子,哥哥也正好看向我們,哥哥說:「阿姨,爸爸很乖啦,阿嫲有叫他吃藥,我想跟爸爸住。」妹妹聽到後,突然哭著說:「我也要跟爸爸住啦!我不要走!你說要帶我去公園玩!」就跑向爸爸抱住他。
 
李爸爸一方面安撫小女兒:「袂啦!袂去遐住啦,呵呵…會啦…等一下就會去公園玩。」
 
一邊靦腆的說:「嘿嘿…是阿,我就為著他兩人,每天按時嚨有甲藥阿…去做工作阿,養他倆欵。他倆人半年前回來住,我丟歡喜款。社工又講,叫我可以來找心理醫生講講款,卡不會黑白想,就發作阿…嘿嘿」
 
 
我帶著微濕的眼神看著這溫馨又可愛的一家人:「歡迎…歡迎來開講,汝就勇敢欵,就愛他們欵,為丟他們擱願意來我講心事。以後,卡常來講話」
 
…………………………………………………………………………………
 
 
看著李爸爸強迫自己與疾病對抗,重新站起來,父兼母職的養育與照顧,獨自己承受另一伴缺席的失落與痛苦,仍無怨無悔
 
「愛」的世界裡,永遠無關學歷、沒有窮苦、無關疾病、也沒有藉口。
 
引用一句話「To the world you may be just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hole world..」
 
 「對於世界,李爸爸只是一個人;但對於孩子,李爸爸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因此李爸爸用愛,克服思覺失調症,學會與之共處,也一肩扛起孩子的家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a414871ac244062a92cc35b951b3e32!1080x1920.jpeg

這也是10幾年前的個案了,記憶依然鮮明,因為那天是9月21日,是個陰雨綿綿的天氣,是921滿10年的時間。
 
那天早上,王女士(化名)進入治療室時,表情冷漠,有些滄桑,儀表正常,穿了較鮮豔的衣服,我跟她打了招呼說聲早,她只是淡淡的點頭,就自己坐下來,眼神飄向遠方。
 
我看了一下病例,重度憂鬱症。這診斷對我已不再陌生,本來我以為能理解這診斷背後所衝擊的生命重量,但事實上……短短幾個字的診斷,都有難以言喻的悲傷。
 
一開始說明心理諮商相關流程及內容後,王女士說完自己的名字、生日後,接著突然飄出輕輕淡淡的聲音說我兩個孩子都死了,我現在是在餐廰廚房當雜工。
 
王女士幽幽地說:「今年是第10年了,那時候我前夫騙我假離婚,說他負債300百萬,怕連累我所以先跟我假離婚,我很相信他,他希望我幫他還錢,於是叫我把小孩放在南投婆婆家,由婆家負責照顧。假離婚後,我一個人隻身在台中專心賺錢,為了幫他還錢跟養小孩錢,我就去當小姐,他說沒關係,那2年我幫他還了約1百萬。」
 
「但之後,他就越來越找不到人,也沒有接我電話,我想要看小孩,婆婆開始不讓我看,我後來很生氣,騎機車去,誰知婆婆說小孩不想看到我,叫我離開,我很難過的求她,最後下跪,還是看不到孩子。我回來就沒什麼力氣賺錢,有時待在套房一天,都在想小孩,那時把賺的錢幾乎都給前夫了,自己也沒留什麼錢,所以打官司爭監護權根本不可能……我後來又騎了好幾次車去找小孩,都一直沒見到,下跪好幾次都一樣看不到,最後她(婆婆)竟然說我是做小姐的,沒有資格看,但做小姐我們假離婚的時候,我前夫早就知道,也說沒關係,先渡過難關要緊。」
 
「沒想到,後來也都看不到了……」
 
「他們家是透天厝,921那天聽他們說兩個小孩在一樓日式房間內睡覺,前夫不在家,婆婆在樓上,房子震垮,後來兩個女兒都壓死了,一個大班,一個小班。 」
 
「連想買兩套新的漂亮的衣服跟鞋子燒給她們,都沒有錢,我是失敗的媽媽,後來只買了餅乾去看她們……每年今天我都會穿亮亮的衣服想她們。」
 
王女士說的輕描淡寫,不帶情緒,而我聽完已淚兩行。擦完眼淚,我凝視她的眼睛,嘴巴打不開,我只能用我雙手緊緊握住她,給予我想表達無聲的力量與支持。
 
王女士眼神從飄渺到跟我對視,她笑了一下說:妳是我第一個說完,沒問我為何沒哭的心理醫生。
 
我:看着妳眼睛,我看不到悲傷的盡頭……妳用妳的方式思念孩子。我只想跟你說:我知道妳10年來活的很辛苦。我相信你是百分百愛孩子的好媽媽,女兒們也一定愛妳。
 
王女士流下眼淚也讓我再次流下……
 
 
 
在16年的執業生涯中,我想說的是「在悲傷面前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人」
 
悲傷是藏在心裡說不出的痛,需要時間的代謝,不是表面的安慰,更不是施捨的同情。它也許無聲無息、它也許撕心裂肺、它也許冷漠無情、更也許談笑風生。悲痛的樣貌因人而異,沒有「應該有」的樣子。
 
最常有人問我「需要多久?」
 
我的答案:沒有期限,也不需有期限,因為它終將會變成生命的過程與一部份。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06051174-2753710689_wn.jpg

Your are in your time zone

在心理治療裡走了16年,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命,大部份都寫有關孩子的故事,甚少寫有關青少年後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血淋淋又灰暗,每談一次都要有極大的心理能量。

那些青少年/青少女/ 成人男女,都再跟自己的生命搏鬥,每次我陪伴他們的旅程都很驚心動魄,因此,每個來談的人,尤其是兒童/junior,都要更小心謹慎對待,才有可能讓他們活下去的勇氣。

這是我13年前的個案,至今記憶深刻。

當這女孩第一次走進治療室時,我從她的外表就感到對生命無望的感覺,她倆眼空洞,雙頰凹陷,面容死白,但仍看得出是小美女,骨瘦如柴的飄進來。看了一下資料才19歲,患有憂鬱及厭食症,我認真的驚嚇了。

她自顧自坐下,有氣無力的說:我媽叫我來。就開始沈默地頭無語。我試圖引導、同理、詢問,她怎樣都不開口。直到我說,我可以看看你的手臂嗎?她才抬頭看我一眼,瞬間流下眼淚,緩緩拉開兩隻手的袖子,印入眼簾的是滿滿的割痕有深有淺,有粗有細,有不同工具留下來的割痕。當時的我31歲,剛當心理師3年,這衝擊還來不及消化,我的眼框也濕了,我心想發生什麼事讓一個花漾年華的孩子,變成自殘的穿線木偶。

我:這些傷痕有好多生氣,痛苦與難過我能理解,你願意說嗎?

女孩突然哭得更大聲,大哭約10分鐘後,終於緩緩說:我恨死我父母,他們都不讓我念自己想要的系,自己喜歡做的事,跟他們吵了好久,我累了,想死了,我故意餓死自己不吃飯,他們帶我去強制住院,反正沒差,到哪裡都一樣了。

我:妳想結束生命來抗議你父母對妳的不理解與控制。

女孩:對,只有妳懂我的感覺,以前那些人……算了。大學這次第2間,說不定明年還要轉,因為我父母希望我念他們的科系。我從小功課還不錯,xx女中畢業,我對藝術,中文很喜歡,但他們叫我念理組,雖然我第二類分數也不錯,但我就是不喜歡,太無聊了。我後來不管他們考上xx大學美術系,他們叫我轉系或轉學念理工組才能有好工作,我被逼轉學後,我無法專心念書,只有自殘才讓我解放,最近又感到自殘沒感覺了,所以換個方式餓自己好了。他們從小安排我學什麼才藝,補習,我只要不願意,就說不可以,為我將來好……泣。

我:我看到你是漂亮有主見的人,外加不小心功課太好,讓父母巴不得把你培養成他們心中完美女兒~

女孩破涕為笑:「不小心功課好」,真的欸,老師妳也真好笑。

未來的幾次,女孩還有每週來一次固定諮商,10次後女孩說驕傲的跟我說,她至少這2個月來已沒有再傷害自己,但以後我也不能來諮商,我爸媽叫我再轉學試試,所以我要休學回家了,這次他們終於同意讓我念自己想念的,但這幾年渾渾噩噩,住院、吃藥,我好像又不知我想要念什麼,可能要回去想想。

最後看着這年輕女孩又燃起生命希望,眼框又微濕了。

 

最後放上一段來自一位佚名作者寫的詩:

You are in your time zone/每個人走在自己的時區。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卻在50歲去世。
and died at 50.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然後活到90歲。
and lived to 90 years.

有人依然單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同時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歐巴馬55歲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

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but Trump starts at 70.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所以,放輕鬆。
So, RELAX.

你沒有落後。
You’re not LATE.

你沒有領先。
You’re not EARLY.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martSelect_20220124-094754_Chrome.jpg

 
遊戲治療的一小時中,前40分鍾給小孩進行遊戲治療,後20分給家長,心理師會根據每次觀察評估後跟家長討論及說明治療方向,因為沒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家庭環境,內在心理議題都不同,而且孩子的語言及認知發展又受限,若草率的給與評估,治療與建議,則會讓孩子更受傷,增加不被了解的誤會。
 
所以進入遊戲治療時需要一些時間(至少12次)去了解需要幫忙孩子的部份,或也教家長怎麽回家處理孩子,或教家長教養方式,或有可能改變更適合孩子的方式,或解答家長回家嘗試後教養疑惑跟困境,最好是父母一起改變一起幫孩子,孩子才會有所改變與成長。
 
 
另外,當有孩子的主動性,自信心建立起來後,我才會開始進入人際技巧、人際關係及認知或注意力訓練,以減少挫折感。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1/20

1642741128967.jpg

1642741128942.jpg

1642741128911.jpg

20220120_143510.jpg

很開心又到學校可以跟各位老師們聊聊孩子,

這次的主題針對過動ADHD孩子為主,

跟這樣的孩子互動了10年以上,至今少說有上百個孩子,

因此透過這10年多的臨床治療經驗,讓教師們重新認識ADHD,

談談治療與迷思跟偏見。

 

有興趣了解的其他夥伴可以詢問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心理治療從事16年來,每年越來越頻繁的被老師們,家長們問,為何小孩情緒行為問題越嚴重,人數越多?我們都有「溝通」但都無效?
 
其實無效的主要的3個原因。1:父母陪伴孩子時間變少。2:父母教養孩子品質出現現代化議題及揠苗助長問題。3:沒有明確界限與規範及帶來的後果行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的確需要嚐試錯誤(trial-and-error )練習才會進步,而在這過程中家長還是需要給予規範和界限能力,不是「號稱美式教育」及「他還小沒關係」,這兩個價值觀就會讓孩子的情緒與行為無限放大。最後,長大變學校及社會問題,殃及他人。
 
當小孩做「不對行為時」(違反社會法律行為),例如:打人,駡人,取笑別人,霸凌別人、破壞東西等,都需要被規範與懲處,孩子的行為及情緒才會有改變的可能。
 
因為家長代表法律前身,示範未來遵守法律秩序的能力。如果沒有從幼兒開始練習,未來孩子困難接受社會秩序規範能力。
 
當孩子做「不對行為」時,家長可以怎麼處理?
 
使用5步驟及原則來處理孩子不適當行為。
1、父母說話需低跟沈穩。
2、同理並回應負面情緒。
3、堅定維持界限(懲處)。
4、替代行為:告訴孩子下次如何做比較好。
5、處罰一致性:重申預告下次行為再犯,會再罰站。
 
例如:不可以取笑及搶同學玩具,等下你要去罰站,為自己行為負責且反省。下次,如果再出現這樣行為會再繼續處罰。想玩同學玩具可用說的「可以借我嗎?」如果,同學不想借你沒關係,玩別的。就是不能破壞跟搶別人的玩具。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105_201925.jpg

 
在兒童心理治療中,很常遇到當父母管教孩子時孩子會說討厭父母的話。當然我也不例外。
 
當兒子Q(3歲)因玩玩具而挫折地生氣亂摔,亂丟玩具時,我會用低跟沈穩的口氣告訴他,請他去罰站。兒子Q在罰站時通常會哭著生氣的說:我討厭麻麻,我討厭麻麻……嗚……嗚。我生氣你。我討厭妳,妳聽到嗎?
 
當小孩這樣說時,家長不用急著生氣駡小孩,也不用難過,害怕小孩「討厭」自己,或有罪惡感。
 
從兒童發展來說,此時的幼兒在Freud的「本我id」階段,喜歡及討厭都依照人性本能「趨樂避苦」原則,即趨向快樂,逃避痛苦。所以兒子Q說的討厭是會「處罰我的媽媽」,不是討厭「媽媽這個人」,所以家長們不需要難過和傷心。
 
那需要如何回應呢?用同理心方式回應
 
我會回應兒子Q:我知道你生氣媽媽處罰你,所以討厭我。但還是要接受處罰。1
 
孩子說幾次,我就說幾次。
 
讓孩子了解媽媽媽會接納他負面情緒,但不會接受他不對行為。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90108_182326_HDR.jpg

 
近年來幼兒園或父母對「幼兒應該分享」的教育或價值觀,我覺得有些不適當,除了造成幼兒不明困惑及不明就理,當然長大後也對自我概念或價值觀產生混淆。
 
小雅4歲中班,媽媽陳述,老師說星期三是玩具日,可以帶玩具去學校分享,要「教」孩子 「分享」及「同理心」。但每次小雅玩回來大部份時候是不開心的,我也開始困擾,因為有時玩具被小朋友弄壞;有時是帶心愛的玩具不想借人;有時出門挑玩具也很久,說這某同學也有所以不想帶;有時看到自己沒有的玩具也想有,就會盧,然後就開始羨慕別人的玩具。雖然很認真教小孩不比較,但時間久了,隱約也感受小孩有比較及討好的概念。
 
小其小學2年級,媽媽說小其會常跟我要糖果餅乾去學校分享給同學。而且鉛筆,橡皮擦也會借同學,但都沒有還回來,我剛開始不疑有它,想說會分享跟借同學是好事,也只是小錢,所以就不覺得怎樣。但老師近日跟我說,小其的人際互動不佳,常被小朋友告狀破壞遊戲,說話不好聽,所以較少小朋友跟他玩。我後來問小其,小其說他們的會問我有沒有帶東西來,不然就不跟我玩。看起來小其從「分享」變成「利益交換」了。這樣的例子,在我執業生涯裡屢見不鮮。
 
不知何時開始,幼兒教育多了一項「帶玩具教分享」。老實說我也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從哪個心理學理論來。首先,「為何是要帶玩具才能教分享」,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分享」概念嗎?第二:「應該」分享,這件事就「違反人權及心理發展」,「分享」是認知及道德發展到成熟階段,加上經濟狀態與人際親疏關係考量下,表現出自發性的行為,而不是規定。且分享的結果理應是創造彼此之間的最大的快樂,而非焦慮。
 
舉個例子:若老闆也希望員工學分享,增加人際關係及學同理心,請員工特定日開車或帶手機來分享,這樣不知是讓員工學到分享還是增加焦慮?例如:我家沒車怎麼辦?我只是國產車?我手機太舊了,會丟臉嗎?我手機不想給人碰,可以嗎?這樣的心理感受我們有,小孩也會有,也會想問老闆,這樣「分享」的意義在哪兒?
 
幼兒園孩子的孩子道德發還在「避罰服從,利己享樂」,所以做的每件事,都會遵守這2個原則。老師說帶玩具就只好帶玩具(避罰服從),我帶的玩具只圖利自己玩樂,除非你的玩具更是我想要的(利己享樂),但就不小變「利益交換」了,如同小其。
 
就若我家經濟狀況不允許買很多玩具,甚至沒玩具,每次我都帶同一個或沒帶,同學、老師會笑我嗎?看到同學每次都帶不同玩具,其他小朋友就跟他玩,好嫉妒也好羨慕,漸漸就會從「分享」變質成「交換利益」,利用酷炫玩具交朋友得到友情。
 
就如果臉書功能一樣,是「分享」生活還是「炫耀」生活?大人們都迷失在「偽裝的分享」裡何況是孩子。
 
「分享玩具」這是學到「同理心」還是「焦慮」?是學到「分享」還是「炫耀」?亦或者變質成「利益交換」?
 
「分享」是一個複雜的道德觀,對心智發展不成熟的幼兒來說,需要小心處理。當然最好學會「分享」是父母或師長的「身教」,在平日的生活教育與價值觀中理解及澄清,而非一種「演戲或課程」。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1116_210052.jpg

小新是個5歲大班男童,父母因為無力管教帶他來找我,父母表示小新從小班只要生氣,不順他的意就是咬人,甚至打人,家人跟學校同學都被咬過,看書上說小朋友有口腔期,所以不覺得這是嚴重的事情。但到大班還是這樣,我們和老師跟小新「溝通」過好幾次都沒有效。所以才帶他來看心理醫生。
 
我問父母如何「溝通?」、「溝通後是否有改善?」,另外,對小新不適當行為有給與懲處嗎?父母說我都有好好耐心說:不可以喔~這樣打人會痛喔~。有時就氣起來就罵他不乖或不理他,還會揍他,可就是揍不怕。
 
我告訴父母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適當的 ,所以2年了都沒改變。首先,用「媽媽語」「溝通」「規範」就是錯誤的開始,因為「規範」是用來「遵守」,不是「溝通」,規範是「一定及必須要做的」,是用來保護自己與別人,不可以「選擇性的做」。
 
「溝通」是雙向表達彼此意見,是可以「選擇做或不做」。例如:法律「規定」不可以暴力或攻擊他人,而不是「溝通」這行為是否可行。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也是一樣「是規定不是溝通」。
 
第二:「媽媽語」語氣是隱含「情感安撫及支持」,這樣的隱諱式支持的語氣,暗示了孩子可以為所欲為。所以小新被增強不適當的行為與情緒。最好的方式是用「低跟沈穩」的語氣,「嚴肅」說明不對行為,不是「高跟溫柔」語氣,更不是「威脅恐嚇」。
 
第三:規範要「一致性」不可以有時用好好說,有時用揍的。孩子只會誤會父母用其「情緒」處罰自己,誤解父母的懲處是看心情。最好每次不適當行為後有懲處,即「暫停法」、「剝奪式或施予性處罰」。例如:罰站加沒有喜歡的食物或玩具玩。
 
在幾次遊戲治療過程發現,小新的詞彙表達不足,挫折容忍度較低,例如:自己玩積木疊高,積木垮下,就會生氣大哭摔玩具。被心理師規範不適當行為時,例如:拿刀作勢打心理師,拿槍作勢射擊心理師,小新用更憤怒情緒打心理師及摔玩具。
 
於是在每次的遊療歷程,心理師需要規範正確行為的界線,要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小新可以用刀打玩偶,槍可以射牆上,不可以打任何人,如果再打老師會給予處罰,即「暫停法」及「剝奪式處罰」。例如:當小新每次出現不適當行為後,心理師用低跟沈穩嚴肅的說,再打人或摔玩具就停止遊戲,在旁邊罰站。
 
小新在半年的遊戲治療與父母配合改變管教方式後,小新在治療3個月後就沒有再出現打人行為。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210820_113108.jpg

幾年前我在跟一個小四男童在進行兒童遊戲治療時,當時因行為及情緒不適當由父母帶來。雖已過了多年,那次的治療我仍記憶猶新,因為當時個案一進遊戲室就氣pu pu說:我氣死了,今天被老師罵。
我問:你做了什麼事嗎?
個案:沒有啊!我只是寫錯一題而已!
我:可以多說一點發生什麼事?
個案:今天考試有個題目問,如果全家人吃飯時,應該由誰先開動,選項有長輩、自己與兄姊。我就選自己,老師說沒有禮貌要選長輩,我說在家我都是先吃的啊,哪裡錯了!!
 
再者,又再約七、八年前,我跟一個大二男生進行諮商,那次諮商我印象很深是在酷熱暑假,這大二生說自己想休學,因為不常去上課,而且考試沒過,不想念了。
我問:那平常你都在做什麼事,忙到沒去上課?
個案:就打電動啊!
我問:那父母沒管你嗎?
個案:他們都在上班啊,他們有叫我去打工,但我覺得外面太熱不想去,只想在家吹冷氣。
 
(先前對付父母了解知其父母了解都是工人,很辛苦工作,但從小捨不得小孩跟自己一樣,所以都不讓他幫忙。)
 
在兒童或青少年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常遇到很多父母、師長跟我說,孩子如上述所說較自我中心、自我、好吃懶做,同理心或社會道德及主動負責能力薄弱,不知該怎麼辦?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常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很重視,常花錢報名上一些情緒相關課程或買許多情緒、同理心,學幫忙等書籍給孩子,以為孩子就「應該會」有同理心或生活道德及自動自發能力,但小孩不是機器人,只要拿繪本故事或其他相關的情緒書籍念給小孩聽(input),他們「應該」就會照本宣科的使用或「出現」同理心表達(output)。所以當你感嘆孩子怎麼比較自我中心,不為他人着想時,首先要做的事,問問自己有做同理心或道德及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負責能力的身教嗎?
 
身為父母最好就應從孩子2歲開始,慢慢將此概念一點一滴在教養的過程中,不斷地「先回應」孩子的情緒或「先示範」情緒的表達,或示範社會道德行為,例如什麼叫排隊、禮讓、尊重、家事幫忙等行為,如此日積月纍的身教示範,小孩才能每天耳濡目染,逐漸了解並表達其同理心或自主負責及社會道德能力。
 
家事的訓練就是教導孩子主動,自我負責最好的訓練,
孩子從小知道自己的食、衣、住,本來就不是不勞而獲的,都是辛苦後才得來生活,若幫忙過頭或只是認為只要買了書,花錢送小孩去上課,就可培養其同理心,主動負責或社會道德能力,而不是從身教開始,那最後只好委屈父母自己辛苦一輩子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