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4/224/23 有愛無礙

GO GO GO親職團體兩日工作坊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影響長久及深遠,研究顯示父母親從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價值觀,會影響其教

養子女的態度及建立的家庭規範與家庭氣氛,對於子女的人格特質、社交能力、與情緒皆有很深影響,例如:憂鬱症。

孩子的心理健康,親子關係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所以,此課程的目的,是藉由遊戲治療的方式「訓練父母」學習以適當的方法來了解孩子,以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與互動效能,藉此提升親子關係。

 

課程目標:

  1. 學習正確了解孩子的感受與情緒
  2. 學習正確的設限,減少孩子的負向情緒
  3. 建立子被接納的感覺

 

時間:4/22(六)、4/23(日)0900-1630

地點:心塘諮詢中心

費用:全額免費

聯繫電話:0978-620-462

詳細介紹請至報名表參閱。

報名網址:

https://www.beclass.com/rid=203c5e558a16bbc1c5db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從事兒童心理諮商、治療工作的我

最大的希望就是深耕台灣、然後發展、建構適合用於台灣文化的兒童心理治療

所以了解台灣兒童的生活、發展、文化差異是很重要的

這次接到澎湖家扶中心的邀請

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這樣我才能蒐集、了解不同城鄉兒童的差界、父母親子教養的不同

這次前很去開心可以很深入的教導父母

如何進行親子遊戲治療

而其中有一對父母,真的很認真的回去練習並拍成影片再到課堂上討論

感謝學員們的用心

 

 

澎湖家扶中心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開心受到甜美、活潑主持人~~唐妮的邀約

到國立教育電台錄音

跟同學們一起探討他們生活的大小事

例如:是否可增加下課時間、是否開有福利社在學校等議題

有興趣的人可在4/20 與4/26晚上21:30收聽哦

20170329麻吉辯論會照片 004.JPG

20170329麻吉辯論會照片 016.JPG

17458258_1701515146532200_2139148152566957624_n.jpg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天下雜誌 親子天下邀約

與楊俐容老師等人一起編著 「情緒教育」

book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藝術台 品格教育1   

 

 

 

 

這是我在兒童心理治療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如果處罰小孩,會不會有創傷經驗?會是家暴嗎?

在節目上也被問了這一題,但因節目時間有限,無法好好分享,在此做一整理

 

我的答案是:

1、前題是如果你對他「不對」的行為給予處罰,肯定不會有讓任何創傷經驗,而且他不敢再犯。

 

2、釐清何謂「家暴」?即情緒性的打罵,且毫正確理由與原因,完全來自於父母的情緒性喜好。

      例如:小三的小佩,因為後沒有回家煮飯,而被父母責打。小二的小琳因為沒有去幫爸爸買煙而被責打。小四的小銘因

      為父親長期賭博,而賭輸來則對小銘拳打腳踢、大班的小儒因父母酗酒,長期無法工作,要求小儒包辦所有家事,若做

      不好則打罵(以上都是我案的案例)。父母這樣的行為才是「家暴」行為。

 

3、釐清何謂「不對」行為?若因為不收玩具而故意丟玩具或哭鬧、不想吃東西而摔碗、偷東西、因為要玩3C而動手打人、玩

      遊戲玩輸了而打人等。

 

4、重新定義「體罰」:我對「體罰」的定義就義同「處罰」。

 

 

 先前在「新聞強力放送暴力犯罪是否影響到兒童?」文章中已提過,從社會學習論來看,兒童本身就會有觀察模仿的能力

 

Bandura提出認為人類的學習行為是「個人」與其「社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歷程。人類的行為大都經由學習而來,個體自出生就無時無刻、不知不覺中學習他人(包括自小從家庭、到學校、最後到社會)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行動、思想、感覺以及對事物的看法,終於變成一個這個人的「價值觀」。

 

Bandura1963年的實驗結果發現「兒童可經由觀察學習而學到不適當的行為」。

 

對於「不對」的行為是否會被保留,最重要的還是看「行為結果是否被增強或被處罰」。

 

實驗內容分為3三組:一組打橡皮人被獎賞、一組打橡皮人沒被獎賞與處罰、一組打橡皮人被處罰。

 

以兒童模仿不對行為的頻率結果:看到被獎賞的兒童,打人的行為做多、其次是什麼都沒做(沒獎賞、沒處罰)、最後是看到被處罰的兒童,打人的行為最少

 

案例:

        父母帶小三的小華(化名)來我時,是因離家出走被警察發現,自己也無能為力,無法管教而帶來。

媽媽說自小活動量就很高、只要不順他的意就會用生氣、打人、摔東西、很衝動所以常常不小心弄壞很多東西。

我以為長大就會好,可是一直都沒有。以前帶他出門,我們就很痛苦,因為他會去弄別人的東西,然後又會弄壞,常常要跟在屁股後面收拾善後。之前帶他去店家,他竟然玩鐵捲門開關,差點壓到自己與別人,常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

       我其實從小就一直有「好好跟他說」、而爸爸其實對他也很嚴,會打他我們也是一點扮黑臉與白臉啊!可是他就是不聽,我真的沒辦法了。我們也是因為他,其實也不敢在生第二個,因為顧他就讓我們心力交瘁。在學校也是常常與同學打架、吵架,學校老師也沒辦法管,直到上次,他偷了同學的錢,我很生氣罵他,他竟然也打我一巴掌,我當時嚇到了,也很生氣,就打回去一巴掌,他竟然給我離家出走。

 

其實像這樣沮喪、無能為力、心力交瘁、不知所措、難過、罪惡感的父母我處理過很多。每個父母一定都會說:「我都有好好跟他講呀!」可是他就是不聽!怎麼會這樣?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廖輝英老師錄影時合照  

今天很開心接受[真心追問題]節目邀請

與主持人玉真姐,廖輝英老師,瑞玲姐,猶龍哥

一起探討學童迷網議題

並且有機會可以與廖輝英老師合照

因為時間有限,分享的不完善,

我會再針對議題與大家分享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處方Ⅱ減少分離焦慮

 
作者:耕心文教講師、諮商心理師黃欣妏
 
 這次很開心受邀親子天下、寶寶季刊針對 0~6歲兒童
 
如何透過繪本來處理兒童情緒議題,從繪本故事如何引導兒童去了解情緒
 
並從治療實務經驗中分享,家長可以怎麼說,或不要說的話
 
其次透過繪本故事,如何帶領兒童進行小遊戲,讓兒童減少其分離焦慮感
 
 
歡迎大家相互交流

 

 

 

分離,連大人都會覺得心痛痛的,更何況是處於發展依附關係階段的幼兒。透過繪本故事的情節與圓滿結局,讓孩子明白「重要的人一定會回來」。

圖片來源:攝影│徐榕志

推薦繪本4

我想念你

作繪者:康娜莉雅.史貝蔓/出版社:親子天下

以小天竺鼠第一人稱的方式,表達和父母分離的焦慮感受。隨著小天竺鼠簡單直接的語言,跟著她走進內心世界,體會她敏感而細膩的情緒起伏,可以讓爸媽了解,即便是短短的分離,孩子也會有不安的情緒和濃濃的想念。

本書教給孩子的情緒能力:

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覺察與辨識

掌握自己的情緒:情緒表達、情緒控制

了解他人的情緒:同理心

明智抉擇、解決問題:不怕挫折、延宕滿足、彈性選擇

從故事中認識情緒

分離焦慮是幼兒在情緒與人格發展中,必然會面臨的歷程和課題,有時爸媽不了解,為什麼他們短暫的離開,會造成寶貝淚眼婆娑、聲淚俱下的場面。其實,這是因為此階段幼兒正在發展「依附關係」,也就是對重要他人(主要照顧者)產生依戀,看不到他們就會出現失落情緒。

閱讀本書,可以幫助幼兒:

1覺察感受與需求。就像小天竺鼠,不論是父母要去工作或者有事外出,她會感到孤單,不想與其他人玩。有時需要一個人留在保母家時,也會感到「重重、痛痛的感覺」,以及「想要父母現在就可以陪我」等立即滿足的需求。

2學習延宕滿足、調節情緒。小天竺鼠了解並同理父母的困難,知道大家都有事情要忙,不能一直陪伴自己,例如:爸爸要教書、媽媽要上班。因此,小天竺鼠想到了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調節想念爸爸、媽媽的挫折情緒,例如:玩玩具、畫畫、看書、跟其他小朋友玩以及幫忙做家事等;也學會了等待他們回家後,再跟他們分享與抱抱。

讀後討論的小技巧

你可以這麼說:

「小天竺鼠很勇敢等他們的父母下班,你也可以很勇敢的做到喔!」

「爸爸媽媽去上班的時候,你可以做一些好玩的事,等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再告訴我們。」

「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你玩了哪些玩具或好玩的遊戲呢?」

請不要這麼說:

「你看,小天竺鼠都可以自己玩,你為什麼不可以呢?」

「你看,小天竺鼠好勇敢,不像你這麼膽小哦!」

「你要勇敢,要不然就是羞羞臉喔!」

玩遊戲,學做情緒的主人

思念拼圖

父母可以將親子合照製作成拼圖,讓孩子把對父母的思念一片片拼起來。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說明這張照片的時間與背景狀況,請孩子分享對這張照片的印象以及當時開心的事情。接著,陪伴孩子一起完成部分拼圖,鼓勵孩子自己在家時,可以把剩下的完成。此活動一方面可增加親子互動,另一方面當孩子自己玩拼圖時,可想起與父母出遊及拼拼圖的快樂時光,用正向情緒替代沮喪情緒。

推薦繪本5

小阿力的大學校

作繪者:羅倫斯‧安何特、凱瑟琳‧安何特/出版社:上誼

以孩子第一次上學,既興奮又擔心的矛盾情緒為主題,讓孩子和小阿力一起學習面對情緒、解決問題。小阿力撿到一隻瘦弱的小麻雀,在悉心的照顧牠後,小麻雀漸漸成長茁壯,展翅飛翔。小阿力就像小麻雀一樣,可以獨立且勇敢的去上學,也發現學校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覺察與辨識

掌握自己的情緒:情緒表達、情緒控制

了解他人的情緒:同理心

妥善處理人際關係:主動關懷、人際技巧

明智抉擇、解決問題:不怕挫折、延宕滿足、彈性選擇

從故事中認識情緒

離開熟悉的人事物、適應新環境,是幼兒階段重要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大人的鼓勵和引導,幼兒就能從經驗中發現自己其實是有能力去面對的。閱讀本書,可以幫助幼兒:

1覺察與辨識感受。就像小阿力一樣,長大要去上學,會有興奮的感覺,但同時也會害怕在不熟悉的學校迷路、交不到新朋友一起玩、不會綁很難的鞋帶、會像小麻雀一樣被欺負……孩子可以從中體驗到情緒的複雜性。

2表達與調節情緒。小阿力擔心自己可能會在學校迷路而哭泣,他將這種無助感告訴小鳥朋友們,就是一種表達和調節情緒的方法。

3同理他人情緒與需求。小阿力發現小麻雀既瘦弱又不太會照顧自己,因此被其他小鳥們欺負,他能感受到小鳥需要被照顧,充分展現出同理心。

4主動關懷與人際技巧。小阿力將小麻雀帶回去悉心照顧,也邀請新朋友到家裡玩,這些都是能提升人際能力的好方法,同時也預示了快樂的結局。最後,小阿力和新朋友在花園遊戲及野餐時,發現小麻雀變得很勇敢、很快樂,也交到了許多新朋友。

5不怕挫折以及覺察問題、彈性選擇的能力。「小阿力很盡責的照顧小麻雀,幫助小麻雀復原,並回到天空自由飛翔。」這一段隱喻,就像媽媽照顧小阿力一樣的無微不至,時常給予鼓勵和安慰,讓小阿力變得有自信,不再害怕,像小麻雀一樣學習獨立、探索外在世界。而小阿力上學後,發現老師與同學都很友善,以及老師介紹學校環境、邀請小朋友分享生活經驗,來幫助他們減低焦慮、增加自信的情節,則為孩子示範了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讀後討論的小技巧

你可以這麼說:

「你去學校有認識新朋友嗎?」

「你最喜歡去學校的什麼地方?」

「你在學校……(遇到的困難)的時候,都會……(解決方法),好棒喔!」

請不要這麼說:

「你如果不乖乖去上學,我就不去接你回家!」

「你去學校不要哭,這樣很羞羞臉哦!」

「你應該要長大了,不要這樣一直鬧脾氣!」

玩遊戲,學做情緒的主人

學校探險記

在開學之前,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張探險單,寫下或畫下學校的遊戲設施,如:滑梯、鞦韆等,以及教室內不同區域,如:美勞角、益智角、遊玩角,甚至廁所與洗手台等。開學後,請小朋友按圖索驥,在學校找出這些地方,找到就打勾,再回來跟父母分享。以此引導小朋友不再膽怯,自由探索。

延伸閱讀

阿文的小毯子

作繪者:凱文.漢克斯

出版社:三之三

幼兒依附對象通常是主要照顧者,如:媽媽、保母,但他們也可能對動物或物品產生依戀的情感。這些人事物是幼兒安全感的來源,因此也害怕與他們分離。就像本書主角阿文的黃色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它;不管去哪裡,阿文跟他的小毯子總是形影不離。

本書可幫助幼兒了解,依戀是常見的情緒,但只要有好方法以及一段時間,幼兒慢慢的就能適應依戀對象的離開。

斑斑親親寶盒

作繪者:米蓋爾

出版社:格林

安全的依附關係可以幫助幼兒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放心的對環境展開探索,並因此發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的依附關係來自於幼兒依戀的對象能夠適時、恰當的回應幼兒的情緒感受,給予幼兒該有的關注,同時鼓勵幼兒向外探索。

透過閱讀本書,幼兒可以了解想玩又不願和爸媽分離的矛盾感受,體會既興奮又難過、既好奇又擔心的複雜情緒。爸爸媽媽幫斑斑準備了一整盒的「親親」,讓斑斑可以藉由具體的事物替代父母,增加安全感,更有自信的面對新環境。此外,安慰其他小朋友、和他們分享「親親」的情節,則能提升幼兒的同理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定一定要來接我哦

作繪者:陳芳怡 出版社:清涼世界

此繪本是採用對話方式,描述孩子第一次上學與媽媽分離的焦慮心情,其中還用兩大頁的畫來呈現孩子奪眶而出的眼淚,相當寫實。孩子不想去上學,除了害怕看不到媽媽以外,還擔心面臨新環境的不適應,所以才加重語氣的說:「一定一定要來接我哦。」

透過此繪本,可了解兒童的焦慮情緒,給予兒童情緒安撫(如抱抱);並在送孩子去上課前,用肯定、同理與溫暖的語氣先說:「我一定一定來接你哦。」讓孩子不再擔心與害怕。

小雞上學

作繪者:法拉力.戈巴契夫

出版社:上誼

對第一次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兒童來說,要在學校學習團體生活及規範,是全新的嘗試。再者,此階段兒童開始脫離以家庭為重心的生活,向外擴展人際關係,可能因為這樣的改變,會產生一些適應上的困難及擔心。

因此,透過閱讀此繪本,父母讓即將要上學的幼兒了解如何遵守上課規範(例如:上課時是不能說話的)、學會在適當時間才能說話(例如:下課或吃飯)、主動結交新朋友(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以及學會說出自己的困難、互相幫忙,不嘲笑別人(例如:小雞跟老師說自己過不了河,因為會從石頭上掉下去,而且也不會游泳。於是老師請其他小朋友幫忙,讓彼此手牽手過河,成功解決問題)。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戀愛 遠離傷害

黃欣妏 心理師

 

   小元今年19歲,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男生,在網路上聊得相當愉快,約莫一個月後,男生將小元約出去見面並開始交往。在交往的過程,父母並不知情,直到半年後,父母發現小元常常悶悶不樂、情緒不穩,精神越發憔悴,怎麼問都問不出來,直到有一天小元突然大哭,媽媽嚇的不知所措,抱著小元一起哭,後來才跟媽媽坦誠,收到男友拍的性愛照片做為不想分手的威脅。

 

  媽媽帶著小元來找我時,我請小元談談這一次的戀愛。小元沉默約10分鐘後緩緩的說:一開始在網路上與男生聊天時,覺得他熱情又幽默,交往之後覺得他很愛自己,什麼都以自己為主,對自己也很好,但漸漸地他開始限制及監控自己,會一直Line我或打電話,如果我沒馬上回,他就會生氣。有一次他因為這樣還打了我一巴掌,但很快就道歉,並保証不會再有這行為。的確,他漸漸的不再那麼密集的監控我,我也卸下心防,跟他發生關係,後來他提議要拍性愛照片留念,我也答應了,但之後,男生又回到易怒、多疑及監控自己,我受不了要分手,沒想到他卻不要,還用照片威脅我。

 

  媽媽提到此事件時仍哭的抽噎不止,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小元面對並走出這些傷害。我先安撫媽媽情緒後,告知媽媽先一起幫助小元走過傷害後,再談談未來如何選擇情人,遠離傷保護自己。

 

  由於網路交友的方便性,雖促成了很多情侶,當然,也增加了遇到危險情人機會。當家中的小孩已進入青春期,父母就應該有心理準備,他們隨時有可能天雷勾動地火進而交往談戀愛。在此之前,父母可先與孩子談談他們對兩性交往的價值觀或概念,例如:喜歡什麼樣特質的男生?這些特質帶來的優缺點是什麼?在交往之前有那些行為線索可以加以參考,是否為危險情人的訊息?交往之後彼此在待人處事上的價值觀是否有差異?哪些事是不適當的要求?若有不適當或讓自己不舒服的要求時要怎麼拒絕或求助?

 

  危險情人行為線索可能有三:第一,行為上有衝動控制困難的,例如不耐煩等待、易肢體衝突、小事容易抓狂、作事橫衝直撞,不顧危險;第二,有言語暴力,例如常出現言語貶低或辱罵;第三,窒息的愛,例如:過份控制戀愛關係,不允許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不尊重自己感受,一切以愛來約束自己。

 

  青少年在談戀愛時,最好可以告知父母,讓父母有心理準備,未來在遇到困難時,可與父母討論或進一步尋求心理師協助。以本案為例,若情人要求自己拍下性愛記錄,應勇敢拒絕。在男生第一次失控打人後,應開始思考彼此關係適否應再繼續,並告知父母,而非忍受或忽略。在戀愛關係中,若發現對方的行為或情緒已讓自己感到害怕或焦慮,應立即尋求幫忙。若雙方已無法達到相處共識時,應跟父母討論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下及理智下談分手,以保護自己。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小魚(化名)今年17歲,由父母陪同前來,打扮時髦,但臉部表情略顯黯淡。小魚與父母一同進治療室坐下後,小魚低著頭不說話。

父親紅了眼眶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教這個孩子了,我也只有這個孩子,她已經蹺家3次,每次跟她說話,她總是大吼大叫地回應,最近她開始割腕,醫師說她是憂鬱症,我真得很擔心!」小魚的母親在旁邊輕輕拭淚。我安撫、同理家長的情緒後,請家長先在治療室外等一下。

我輕喚小魚,她緩緩抬頭,但面無表情,於是我先大致說明心理治療的內容及保密的原則,以建立信任關係後,詢問小魚關於她的父親剛剛說的話是否有出入?

小魚剛開始仍戰戰兢兢、欲言又止,我察覺到小魚的擔心與不信任後,又再三強調保密原則,小魚才淡淡地說:「我好不自由,我做什麼事都不行,他們都認為我會做不好,爸爸也不喜歡我的朋友,不准我跟他們來往,不准我出門、不讓我用電腦,我好生氣!」說著說著,她哭了。

等到小魚的情緒較為穩定後,我問小魚:「妳是想用割腕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憤怒嗎?」小魚輕輕唾泣地點點頭。

第一次治療結束時,我向她的父母解釋保密原則,並說明小魚的狀況需要家人同時改變,才能達到心理治療目標及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我向小魚的父母說明,小魚正值青春期,會以同儕為重心,情緒表達也相當直接,所以情緒常會不加修飾地狂飆出來。如果爸媽切斷小魚的生活重心及情緒出口,並且有許多禁令,易讓小魚缺乏掌控感,在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況下,就會選擇極端的做法表達情緒,使得親子關係更加緊繃。

但如果父母採取「傾聽」的態度,並設法了解小魚的心理需求,與她討論,例如:一句話的開頭用「我」而非「你」開始,像「我跟你說話時,你轉頭就走,讓我感到很傷心」,而不是用責備的口吻說話。

經過幾次會談,以及父母試著用同理心與她相處後,親子關係已有改善。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幾個月前,某機構社工轉介一名男孩給我,並表示他在機構中,常出現不適當的行為,例如:相約另一名男童在交誼廳脫褲子,比生殖器官的大小,又在學校的教室中公然「打手槍」,常常畫一些色情的圖畫給女孩子看等。

這樣的情形讓我聯想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面,男主角也在課堂上與同學比賽打手槍的行為。

兒童大約10歲時,腦中開始製造雄激素的荷爾蒙,隨著時間增加直到青春期,性的興趣與對性的欲望就真正的覺醒。對男孩來說,杏仁核中「INAH-3」的發展,會引發許多有關性的想法,讓他們無暇想到唸書、協助家務或其他事情;若睪丸激素激增,剛好形成致命的組合,導致男孩對性有高度興趣,可能引發性幻想,開始做春夢等。

杏仁核也會在青春期少女引發荷爾蒙改變,但男孩比女孩的濃度要高,因此對性的生理需求比較強,也可能就在教室有性幻想,例如與某同班同學上床或打手槍。

去年我帶領一群青少年的團體,成員有男、有女。剛開始大家都很準時出席,過了2到3個星期,成員開始一對一對的消失,其中有一名男孩本來對師長很尊敬,可配合團體活動,後來態度與行為變得囂張、對我充滿敵意。

原來該名男孩因為規範他心儀的女生(當時也不是他的女友)的一些行為,那名女孩對我心生不滿,並且告訴那名男孩,男孩開始想為她抱不平。

男、女生在談戀愛時,會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覺得狂喜,同時降低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有助於穩定心情),所以血清素的降低,可能導致戀愛時,常有偏執行為或心情起伏如雲霄飛車的情緒變化,以至於他們滿腦子想著性,很有可能用不正確或不適當的方式從事某些性活動。

因此父母在與青春期孩子討論性時,千萬別淪於說教,可以向孩子傳達正常的價值觀。當孩子不同意時,可適時討論此價值觀的好、壞處,強調「尊重」與「誠實」在性與愛情關係的重要性,非只討論性行為的好壞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