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兒童繪本治療裡的哲學與心理學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兒童心理治療繪本的哲學與心理學二:道德的教條主義

 

最近選了一位英國文學家Saki(沙奇)的繪本故事給兒子聽。

 

書名:說故事的人

 

              想分享這本故事書,是因為這故事敢與眾不同,究竟「兒童喜歡聽什麼樣的故事?」 身為父母的我們,有真正思考過嗎?這篇故事念完,引發我很深的感觸,也充滿了心理與哲學意涵,於是就提筆寫下。

        其次,此故事架構是發生在搭交通工具中,以「有小孩vs沒小孩」的「嬸嬸」與「單身漢」不同的角色位置,去描述彼此之間的內心小劇場,讓我感到親切與莞爾。我相信這場景對搭過交通工具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因為我們都扮演過,有小孩與沒有小孩的人。

 

故事內容如下:

『火車某一節車廂內,嬸嬸帶著二女一男小孩去玩,同車箱內還有一個單身男子。

 

故事開始用單身男子的視角:他在車廂一直皺著眉頭,因為女人說話開頭就是「不要…………」;小孩子們說話開頭就是「為什                麽……?」

 

嬸嬸又開始叫弟弟:不要在拍椅子了,椅子灰塵都飛出來!而妹妹一個人自己反覆唱兒歌。嬸嬸為了轉移小孩們注意力,說到:                你們看窗外有羊欸~

 

                姐姐說:為什麼羊要被趕到那片草地?這片不好吃嗎?

 

                嬸嬸回答:那片草比較好吃吧!

 

               弟弟問:為什麼?都長得一樣阿?

 

再一連串為什麼後!嬸嬸招架不住,又想轉移話題,跟小孩們說:那邊也有牛欸!

 

小孩子們不搭理,繼續問為什麼羊要吃另一片草地?

單身男子皺起眉頭,嬸嬸心理暗暗嘀咕,他一定是沒愛心與同情心的人。

 

於是,跟小孩們說:來聽我說故事。

 

這時換小孩們顯現不情願的表情。單身男子心想,這個女人說故事技巧一定不高明。

 

這又是一個嬸嬸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從前從前,有一個品行良好的女孩,大家都想跟她做朋友。有一次她被一頭瘋狂的公                牛攻擊,很多喜歡她的人都趕緊跑來救她……

  

姐姐打斷故事:「如果她品行不好,這些人還會不會救她?」這也是單身漢想問的問題。

 

嬸嬸嘴硬的說:「會的,如果他們不這麼愛她,就不會跑那麼快的去救她。」

  

              姐姐說:「這是我聽過最糟的故事。」

弟弟也表示「太沒意思了!」而那個較小的妹妹從頭到尾一直在唱著她喜歡的歌,根本沒在聽故事。

 

單身男子開口了:「身為一個說故事的人,妳好像不太成功。」

 

嬸嬸有些惱羞成怒說:「要講讓小孩能懂且喜歡的故事很難的。你說說看。」

 

            於是,單身漢開始說一個名叫貝莎女孩的故事:

   

          「貝莎很誠實、很熱心、愛乾淨,而且很愛唸書,為人特別的好,所以她得到了三面獎牌,包括孝順獎、守                   時獎和善行獎,她把獎牌都別在衣服上,走路的時候碰得叮噹響。在城裡沒有其他孩子能得到三面獎牌。

 

  「因為她這麼的棒,王子特別准許她到城外的專屬花園遊玩,這對貝莎而言是莫大的光榮。」

 

  這時弟弟好奇的問:「花園裡有沒羊?」

 

  單身漢回答:「花園裡沒有羊,因為王子的媽媽曾經夢見她兒子不是被羊咬死,就是被鐘砸死,所以花園裡                沒有羊也沒有掛鐘。但是,花園裡有各式各樣的小豬跑來跑去。

 

  「花園裡為什麼沒有花?」

 

  「因為小豬把花兒全部吃光了。貝莎快樂的散步,心裡想著:如果不是我特別好,就不會被准許進來這座美麗的花園。她衣服上                   的獎牌互相碰撞得叮噹作響。

 

「就在這時候,一隻全身灰色、伸出黑色舌頭、眼露出凶光的大野狼偷偷溜進花園,貝莎拚命的逃跑,開始希望當初沒有被准許進             花園就好了。」

 

她跳進樹叢裡躲,灌木樹叢氣味讓野狼聞不出貝莎的氣味,但是近在眼前的野狼還是讓貝莎嚇得直打哆嗦,胸前的三個獎牌也碰                得叮噹響。

 

「狼剛要走開,聽見聲音,立刻衝進樹叢,一口氣把貝莎吃掉,只剩下她的鞋子、破碎的衣服和三個獎牌。」

 

聽完故事,三個孩子們一致肯定這是一個好聽的故事。

 

唯有嬸嬸表達反對:「這是講給孩子聽的最不適當的故事,你為多年良好教育的成果埋下了炸彈。」

 

單身男人說:「無論如何,我已經讓他們安靜了十分鐘,那是妳辦不到的。」

 

隨後他走下火車,自言自語:「接下來的六個月,這些孩子都會公共場所要求她講『不適當』的故事給他們聽。」

 

兒子讀後心得:

 

首先兒子看到繪本書上嬸嬸的嘴角下垂,就問我說:為什麼嬸嬸心情不好?

 

再次驗證,兒童發展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每次開頭就是為什麼?

 

我回答:  任何人一次帶3個孩子搭火車去遠的地方玩,大概都會心情不好吧。

 

                兒子又問:為什麼?

 

             我:因為小朋友如果沒遵守規矩,說話音量又大,又問一萬個為什麼,讓別人不能好好休息。

 

            兒子:喔~

 

            我:所以搭交通工具要小聲說話,不要跳上跳下,別人就可以休息。


 

這些對話內容比較屬於品德與同理心教育。所以,我帶兒子出遠門,一定帶故事書或白紙與筆,讓他養成靜音模式。

 

內容思考:

一、主要照顧者立場:

在故事的開頭,就已經道盡帶孩子會遇到的基本問題與對話。

     通常主要照顧者以「不要」開始,孩子們以「為什麼?」來接續的無限輪迴的過程。直到主要照顧者精疲力盡、神經耗弱、兩眼空洞,接著在用「岔題方法」(好聽叫轉移注意力),以避開回答不出問題的窘境。因此,這故事嬸嬸就已經轉移注意力3次,以減少疲勞轟炸的壓力。

 

二、為何嬸嬸與陌生人對彼此都有敵意與不友善,都是「they」的錯?

從社會心理學的歸因論來看:是指我們每個人主觀分析別人活動時的因果關係的理論。

(一)Rose1977提出的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orror :即大部份我們在解釋別人行為會犯的錯誤。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常常不是透過理性的分析,而是受到自身經驗與情感所左右,進而將他人問題歸因於他自己的特質與能力(內在歸因)、忽略外在環境因素(外在歸因),所以都傾向怪罪別人,都是「they」的錯。

所以,在單身男子眼裡,是嬸嬸故事說的不好,且沒有好好管教小孩。在嬸嬸心理,則認為單身男子皺眉是他沒有愛心、耐心,而不是小孩太吵。

 

(二)反之,解釋自己行為時-會有「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自己都沒有錯,有錯也是環境的問題,即「尿不準怪馬桶歪」。

 當相同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往往都會牽扯到「自尊」,而為了維護自我的形象,我們習慣把自己的問題,歸因於情境因素(外在歸因),而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天分(內在歸因)。
 

所以,陌生人認為自己的故事會吸引小孩,是因為自己的天份,自己很有能力鎮住小孩不說話。如果小孩不愛聽他說故事,可能會解釋火車太吵的問題。

 

結論:這是每天生活常見的爭執、偏見的問題。因為我們傾向這兩種「錯誤歸因」的解釋。

 

三、哲學思辨:

(一)嬸嬸說的故事裡,很明顯地明示孩子們,要當一個品性良好的人,才會有人熱心救她。所以姐姐的提問很蘇格拉底,「如果品性不好就沒人救嗎?」(我認為這是個好問題)

 

嬸嬸回答不出來。嬸嬸代表一般人對「好人」的模糊解釋,即「品性好」。若要根據蘇格拉底的詰問法,應要再追問:什麼是「品性好」?而這樣模糊且抽象的人格定義,讓我們從小就擔心被批判自己有人格缺陷,造成孩子心理上壓力。變成小孩內在小劇場的疑問「我是壞小孩嗎?」

因為「品性」與「人格」幾乎是畫上等號。而「人格」與「行為」又會被間接畫上等號。即行為等於品性。

那麽,一個會抽煙的教授是壞教授嗎?一個會酗酒教授可以得師鐸獎嗎?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是壞人嗎?

  因此,每次帶孩子來諮商的父母,我都會耳提面命,千萬不要跟孩子說「要乖 」、「要當好孩子」等批判人格的方式來說教。因為我們通常無法具體定義人格的「好與壞」且會傷了孩子自尊。所以,我會請父母改成「遵守規範」,並請父母直接將要求孩子的「行為具體明確可執行」的定義出來。

但其實很多父母定義不出來,我會開始帶領父母去了解。其實自己對道德行為規範界定也是模糊不清的,而重新思考對孩子「好與壞」的行為與價值觀的看法。

 

(二)為什麼嬸嬸說單身漢的故事不適當,為多年良好教育的成果埋下了炸彈?

     因為單身漢的故事裡提到,挑戰社會禁忌話題及反規範:「死亡或詛咒」(被鐘砸死或被羊咬死、被野狼吃掉)、及「功課好沒有好下場」。

    這就先回應,到底什麼是「良好教育」?從文章看起來,嬸嬸的「良好教育」跟大多數父母夢寐以求想要的「誠實、熱心、愛乾淨,愛唸書」等「極品式」孩子,並認為「功課好」與「獎狀多」,彷彿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且等同於擁有「完美人生」。

這跟我們大人想追求「白、富、美」和「高、富、帥」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這些大人,都一昧著追求「虛榮」與「功利」的價值觀,卻又表裡不一的灌輸小孩要重視「品性、道德」。所以難怪,小孩不喜歡嬸嬸的故事。因為,連小孩到知道大人們的虛假、矛盾。所以,怎麼教育孩子「誠實」?「品性與道德」?

     從哲學理論角度來看,小孩比較像是「懷疑論學派」,就像蘇格拉底一樣,看到大人的虛假世界,並提出疑問。而大人比較像「教條主義學派」,把書本、理論當教條,一字不差的背出來,變成僵化的思想,把人的行為、想法與感受等都從公式出發。如果沒有符合這公式教調,就是不對。

 

(三)單身漢的黑色故事,為何得到小孩友的青睞?

  單身漢的故事,也是以一個擁有三面獎牌的女孩為主角,所謂的品行與功課好的「模範生」,還可以獲得「特權」(進入王子花園)。而「特權」就是展現「優越感」,企圖製造社會階級象徵。

因此貝莎常帶著碰撞的叮噹響的獎牌到處走,身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豐功偉業。

  這現象也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社群媒體或家長、親戚們間的對話,都可以聽到,炫耀自己孩子的心情。以前在念書時,也常看到週末,會有不少前三志願的學生,穿著高中校服,出來微服出巡;也可以看到,在大學舉辦「制服日」好讓大家知道,自己曾經的當年勇,與優越感的心理地位。

  但貝莎結尾的故事,跟姑姑相反。沒有人來救她,反而被野狼吃了。當中有描述貝莎其實也後悔自己有獎牌,要不然也不會被邀請,然後遇到這恐怖的事件。

貝莎若沒有「優越感」作祟,隨時帶著這三個獎牌,也許不會有碰撞聲,也許會躲過野狼的攻擊。

所以,儘管功課再好,再多獎牌加持,及展現自我優越感,當我們遇到人生真正的困境時,似乎也派不上用場。

因此,我藉由這樣的結局,告訴我兒子,人生要追求的不是獎牌、考試與虚榮心,而是面對人生困境的智慧,與一顆謙虛的心。

  (四)為什麼這三個小孩,並不因為這悲慘的結局而害怕或同情貝莎?反而覺得這故事是最好聽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小孩達不到,被制度認可的「模範生」(優越感)時,可能會出現「嫉妒」心理。而這「嫉妒」的心理通常是被社會道德「否定」、「壓抑」的感覺。擔心如果有這種感覺,就是自己有問題、太小氣。

因此,單身漢藉由大野狼吃了貝莎,來協助孩子「投射」自己其實也想要殺了,突顯社會階級優越感的模範生,以減少自卑焦慮。相較之下,單身漢的想法與感覺與孩子貼近,不虛假。

 

(四)你認為誰的故事,才是不適當?

    嬸嬸的故事,我認為可能較「不適當」。

    原因一:前面所提到的嬸嬸價值觀的「虛假」與「功利」。

    原因二:她告訴小孩品行好的人,才會有人來救命。而不是教導孩子思考「救命」的道德價值為何?

我告訴兒子,救人的道德核心應在於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跟他的品行無關。舉例來說,有一個小偷為了偷東西,從高樓墜下受傷骨折,那麼醫生可以認為他品行不好而不醫救他嗎?

這兩個故事都可以讓身為父母與教育者,好好省思想想,自己平常的言行、態度與教值觀是不是與嬸嬸一樣?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心理繪本治療的哲學與社會學一:繪本治療的目的

 

我對兒童繪本治療相當有興趣,也對從小孩2歲時,幾乎每天都會念繪本故事給小孩聽『3歲前(上幼兒園前)是早中晚都會念1到2本,而3歲後(上幼兒園後)每天都會念最少1本,最多4本』。
 
直至目前為止,我大約念了上百本以上,每一本故事都還可以為孩子當下的情緒、認知與心理發展而不同的改編,因此一本故事我會改編成三、四種版本,所以每一本繪本,我可能念了幾十遍以上。
 
秉著職人精神與兒童心理治療專業魂,兒童心理師aka媽媽。所以,我相當重視繪本的內容,選擇有關心理、家庭社會、多元文化、性別與哲學相關議題的繪本。
 
我會先自己讀完一遍,消化吸收後,用幼兒可以理解的語言,再去說給孩子聽。因此,在念故事書時,把內容意義化、系統化及有趣化,才可以提起孩子閱讀動機,帶領他探索想要討論的議題,並讓孩子思考自己的感覺或想法。
 
最重要不是當個有聲書機器人,逐字逐句念完。
 
目的是希望從兒童繪本或故事作家及其內容開始,引導孩子去思考與理解故事中隱含的心理學、社會學與哲學敏感度與脈絡,培養對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在念繪本時,我會從作者自己與家庭和社會脈絡關係先了解,再閱讀其故事集想要表達的意義為何?再了解全貌後,再跟兒子分享。
 
 
例如:我曾說過「伊索寓言」與「安徒生童話」故事。把這兩個故事做個比較整理,如下章:
 
伊索寓言故事,來自古希臘西元前6年,相傳伊索是當時的奴隸,他最常用動物擬人化做為隱喻故事主角,其次才是人類、還有植物等。
 
因伊索的隱喻故事說的很有趣,後來憑自己喜愛閱讀與說故事能力,幫自己脫離奴隸身份。
 
伊索著名的故事,有「父子騎驢」,這故事很像哲學家Protagors,所提出的相對主義論。相對主義的定義,即人為衡量萬物的尺度,說X是什麼就是什麼。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決定外在的人事物。
 
所以,這一對父子,因不同鄉民的批評上,加上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人云亦云,沒有獨立判斷能力,導致無所適從的挫折情緒。跟現今社會風氣很像。因資訊爆炸、媒體洗腦、網紅博眼球與流量,很多人常指鹿為馬,沒探求事實真偽而跟著批評與嘲諷。所以就造成自己無知與習得無助感。
 
翻譯成白話文:社會上有很多鄉民,只會用自己主觀的角度愛批評別人,如果我們都相信,沒有追求真實判斷能力,則會讓自己陷入憂鬱的情緒。另外,不要只當出一張嘴、諷刺他的人的鄉民,塑造矯情且自以為是的假道德觀。
 
伊索寓言故事,主旨比較多是重著在道德哲學及教育學習的隱喻故事,有時也有用肉食性動物,隱喻統治者的巧取掠奪的社會階級現象。
 
 
伊索寓言,從wikipedia中就可以看到,1610年瑞士學者艾薩克(Isaac Nicholas Nevelet)刊印的《伊索寓言》,題為《Mythologia Aesopica》,是目前最詳盡的故事,包括136則自梵蒂岡圖書館裡發現的伊索寓言,但很多不是伊索的故事。
 
跟蘇格拉底一樣,可能來自後人的集結的故事。
 
 
 
安徒生1805年生在丹麥歐登塞,他爺爺是木匠,爸爸是鞋匠,日子過得雖困苦,但他爸爸喜歡文學常會給安徒生念故事書,或製作木偶與木偶衣服,演木偶劇給他看。所以從小給了小安徒生一對夢想翅膀。
 
老安徒生為賺錢決定去從軍,打完仗回來,身體每況愈下,在小安徒生11歲時去世。
 
安徒生的媽媽與外婆太窮,無法養安徒生,小安徒生為了賺錢,14歲帶了13硬幣離家到哥本哈根去工作。
 
因為從小受父親的啟蒙,小安徒生對表演很有興趣,喜歡唱歌表演,因此到了哥本哈根,參加皇家劇院演出,當時他還沒有變聲,所以他的歌聲受人歡迎。但到了15歲時,小安徒生變聲了,不能再唱出美妙聲音。因此,就無法參加劇院演出,但他憑著熱愛文學與寫作,加上他的雄心壯志,得到其他劇團導演的賞識,擔任劇本撰寫,以獲得微簿的報酬可以養活自己。之後,在貴人資助學費下,送他進丹麥的大學完成學業。畢業後,他就繼續旅行與創作。
 
安徒生很喜歡在自己的文字王國裡展現魔法,他來自窮困及社會階層低下的家庭。因此,他在創作故事內容時,一部份寫自己的心理的投射。一部份隱喻社會階級現象。
 
例如:「拇指姑娘」投射自己抑鬱不得志時,他覺得自己就像拇指姑娘一樣渺小無助,且渴望乘坐小鳥,尋找自己的希望;「醜小鴨變天鵝」,投射自己曾來自低下階層的環境,被許多人嘲笑與看不起,經由自己的努力,終於變成一隻天鵝。用「豌豆公主」隱喻自己的敏感與難以信任他人的特質。「國王的新衣」是有關自己旅遊經歷,隱喻看到的社會現象,對比諂媚阿諛,喜歡聽謊話的大人及真誠一致兒童。「冰雪女王」也是寫自己旅遊感受到的冷漠無情的人性。
 
 
 
伊索與安徒生的故事:皆源自己的生長背景來自於下層階級,其抒發自己所見所聞社會現象。
 
而兩者不同的是,安徒生作品,一部份寫自己的內在心理的投射,一部份寫有關自己旅遊經歷的社會現象,故事裡大部份都有魔法來治癒故事人物,結局大部份是有正向與希望感。故事裡比較多有社會學與心理學概念。
 
伊索寓言來自古希臘,所以偏哲學思想與道德真理隱喻。希望可明辨是非的品德,較為平埔直述故事,沒有魔法。偏像哲學與道德思考。
 
這兩類故事書集,其表達與隱喻的概念有些不同,家長或老師們可選擇想要的議題,去引導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最後,並透過問孩子問題,邀請孩子表達對問題的看法或心得,以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