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興智國際合作專業顧問 黃欣妏 諮商心理師

改編自鄭中基與張學友的「左右為難」:

「左邊是父母 右邊是小孩
緊握的雙手 模糊的悲哀
我的決定 會有怎樣的傷害
面對著父母和家庭
哪一個我該放開
一邊是原生家庭 一邊是自組家庭
左右都不是 為難了自己
是為父母想吧 該為自己想吧
愛雖然已不可自拔
無法調適的壓力 如何面對」
這就是現代「三明治家庭」的現況。

三明治世代—夾在中間的照顧者

    「三明治家庭」一詞,源自Miller(1981)將家庭中照顧長者,同時育有下一代的人稱為「三明治世代」。而2002年美國社會學家Byrd指出「三明治世代」承擔多重照顧責任的壓力,包括父母、18歲以下未成年、甚至年老親友。

    在研究中指出,照顧者的壓力來自於時間、精力、情緒及經濟支援。而另一份來自Sudarji及 Panggabean及Marta(2022)研究發現,照顧者壓力來自於無法同時滿足父母與孩子的需求,例如:醫療與情緒照顧。

      華人「三明治世代」—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自我角色衝突而華人「三明治世代」的壓力,除了工作、經濟、醫療照顧外,比起西方多了文化與道德壓力。也就是照顧者對上一代採儒家「孝道信念」的權威順從,若不順從即為不孝的道德框架。而子代因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對子代的教養採「個人主義」,重視自我與權利,若不尊重即為情緒勒索。

     因此,造成中生代父母的「角色衝突」與「角色緊張」,意即:同時對親代扮演子女、對子代扮演父母時,無法用一致的思想與互動方式。對親代有順從孝道的壓力,對子代要尊重其自主意願,夾在中間的照顧者無法適應兩種文化的價值觀帶來的衝突。

     第二個差異來自「同堂」。西方文化傾向成年子女離開原生家庭,與父母不同住,而華人文化傾向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以盡孝道。而這「三代同堂」專指「父、子、孫」的父系家庭而非母系家庭。因此產生了更多的隱性關係衝突,例如:婆媳衝突、教養衝突、夫妻衝突。加上華人文化「家醜不外揚」的信念下,更難以開口求助。                  
   

     第三個差異來自「子女角色義務」。西方文化對「媳婦」無角色義務的道德框架,而華人文化對「媳婦」的角色義務,處於父權體制下的規範,例如:經濟許可希望犧牲工作,承擔照顧公婆、父母親、子女的身心需求及提供家務勞動。更重要的是,期待「媳婦」的順從、包容以維持「家庭和諧」,造成「媳婦」有巨大的角色壓力與負擔。另外,東西方研究都有相同的發現,三明治世代帶來的壓力,女性多於男性。

 

    綜合上述,華人的三明治家庭比起西方的三明治家庭,除了本已有的經濟、工作壓力外,要承擔更多文化帶來的角色壓力與衝突。但要如何改變才能平衡華人三明治家庭,才不會導致下一代對婚姻及生育子女的恐懼。
     

    看見文化對照顧者之影響—找到自我與關係之平衡
筆者認為應該要從社會、政策、福利制度等方面一起來改變,在筆者18年來的心理諮商的經驗中,來談鮮少是經濟與工作壓力,較多來自文化道德束縛與框架,例如:「先生、兒子」角色:我已經有賺錢養家還不夠嗎?我工作很累還要當夾心餅乾。有工作的「媳婦」:我要工作還要照顧小孩,小孩生病還要請假、若請假太多會被同事討厭,還要面對公婆的冷嘲熱諷,小孩有問題,就說我沒教;無工作的「媳婦」:我辭掉工作專心帶小孩、做家務,還說我只是帶小孩能有多累,還花先生的錢!小孩有問題時,被嫌不用工作,為何小孩教不好!
這些對話內容換湯不換藥,我常陪著來談的照顧者去看到並非是「自己不夠好」的問題,而是「文化角色」的問題,協助他們從道德束縛中「解救」出來,讓照顧者重新看到「自己」(西方文化強調的)與「關係中的自己」(華人文化強調的)帶來的價值觀衝突與罪惡感,這會是一段持續自我探索的歷程。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