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遊戲治療 (5)
- Jan 24 Mon 2022 09:29
關於遊戲治療流程與疑問
- Nov 16 Tue 2021 21:03
兒童遊戲治療實務~界限的訓練:規範是用來「遵守」的而非「溝通」
- Aug 30 Sun 2015 21:51
20150830 兩岸心理培訓~遊戲治療
- Jul 11 Sat 2015 23:54
接受媽媽寶寶專訪 淺談遊戲治療 2015年7月出刊
六月時接受媽媽寶寶的郁鈞採訪
對於「遊戲治療」的好奇及想讓更多人知道
遊戲治療中心理師的角色、遊戲治療的方式及讓父母知道當孩子需要被幫忙時,可以即時求助
不要再有「迷思」概念,來找心理師就是代表孩子「有精神問題」,
因為孩子受限於認知與語言的發展,無法完整及充份表達其內在想法、感覺與需求。
另外,在採訪時的小插曲,當郁鈞問我,我處理的個案類型?
我回答:類型很多包括兒童性侵、家暴、情緒與行問題、早療、自我傷害、偷竊等
並請我幾個分享案例時,卻直說這些都太驚悚,不能寫啦!有沒有比較輕微的問題,不然家長會太害怕。
於是我分享兒童發展的議題,比較不會嚇到父母。
也謝謝郁鈞的採訪,讓更多人認識遊戲治療
我分享其中一部份:治療師在遊療的角色
「黃欣妏諮商心理師說明,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諮商心理師對於兒童的表現不會給予任何評價,且不給予改變的壓力,並強調需隨著兒童的步伐,不嘗試去加速治療過程。例如:當孩子畫出任何色彩的雲朵,只是具體的描述(如:你畫了紅色的雲),而非含有價值批判的話語(如:天空有紅色的雲嗎?),及在遊戲中兒童沉默不語,沒有選擇玩玩具或不和心理師互動,心理師也會接納並表示同理。藉此以創造讓孩子感受充分自由的情境,孩子也會因為在對諮商心理師感覺信任,且覺得可以充分做自己的情境下,將内在的情緒透過玩耍來表達,並在表達後,學習面對與控制,進而發現自己的能力。」
- Jun 12 Fri 2015 12:53
遊戲治療的澄清
遊戲治療在台灣已深耕13年以上,仍有部民眾對「遊戲治療」。
最近有家長期待我「希望心理師跟他的小孩保持是很親密的關係」。而且在治療完後,我已跟媽媽說兒童今天的情緒是挫折的,因為做了一些治療性限制,媽媽也表示了解。但事後,兒童跟媽媽哭訴,讓媽媽很心庝…媽媽就來找我「覺得心理師應該要跟小孩協調,因為他的小孩在生氣」。讓我相當訝異,也許是我沒有很清楚的告訴父母。
藉此讓大家了解遊戲治療並做一個澄清:在遊戲治療中,不總是愉悅的經驗,因為會有「治療性的限制」。治療者有機會利用不斷的反映性傾聽來理解兒童對這些經驗的感受、想法及行動,並根據這些具體行為設定治療性的限制,協助兒童學習自我控制,增加挫折容忍力,使兒童的議題獲得處理。例如:不能攻擊心理師及打自己、不能破壞東西、或讓兒童理解其挫折情緒為何,如何幫助自己調適挫折情緒。
治療性限制的目的:1、讓小孩能適應及符合社會規範。2、幫助兒童發展做決定的能力、自我控制衝動及責任感。3、確保兒童身心方面的安全。
而治療師角色即協助兒童覺察其情緒,重新練習或表達適當的情緒及行為。不會是一個「親密關係」。是「專業的治療關係」,不會是「服務業」也不是「替代的父母、老師、同伴與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