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0820_113108.jpg

幾年前我在跟一個小四男童在進行兒童遊戲治療時,當時因行為及情緒不適當由父母帶來。雖已過了多年,那次的治療我仍記憶猶新,因為當時個案一進遊戲室就氣pu pu說:我氣死了,今天被老師罵。
我問:你做了什麼事嗎?
個案:沒有啊!我只是寫錯一題而已!
我:可以多說一點發生什麼事?
個案:今天考試有個題目問,如果全家人吃飯時,應該由誰先開動,選項有長輩、自己與兄姊。我就選自己,老師說沒有禮貌要選長輩,我說在家我都是先吃的啊,哪裡錯了!!
 
再者,又再約七、八年前,我跟一個大二男生進行諮商,那次諮商我印象很深是在酷熱暑假,這大二生說自己想休學,因為不常去上課,而且考試沒過,不想念了。
我問:那平常你都在做什麼事,忙到沒去上課?
個案:就打電動啊!
我問:那父母沒管你嗎?
個案:他們都在上班啊,他們有叫我去打工,但我覺得外面太熱不想去,只想在家吹冷氣。
 
(先前對付父母了解知其父母了解都是工人,很辛苦工作,但從小捨不得小孩跟自己一樣,所以都不讓他幫忙。)
 
在兒童或青少年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常遇到很多父母、師長跟我說,孩子如上述所說較自我中心、自我、好吃懶做,同理心或社會道德及主動負責能力薄弱,不知該怎麼辦?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常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很重視,常花錢報名上一些情緒相關課程或買許多情緒、同理心,學幫忙等書籍給孩子,以為孩子就「應該會」有同理心或生活道德及自動自發能力,但小孩不是機器人,只要拿繪本故事或其他相關的情緒書籍念給小孩聽(input),他們「應該」就會照本宣科的使用或「出現」同理心表達(output)。所以當你感嘆孩子怎麼比較自我中心,不為他人着想時,首先要做的事,問問自己有做同理心或道德及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負責能力的身教嗎?
 
身為父母最好就應從孩子2歲開始,慢慢將此概念一點一滴在教養的過程中,不斷地「先回應」孩子的情緒或「先示範」情緒的表達,或示範社會道德行為,例如什麼叫排隊、禮讓、尊重、家事幫忙等行為,如此日積月纍的身教示範,小孩才能每天耳濡目染,逐漸了解並表達其同理心或自主負責及社會道德能力。
 
家事的訓練就是教導孩子主動,自我負責最好的訓練,
孩子從小知道自己的食、衣、住,本來就不是不勞而獲的,都是辛苦後才得來生活,若幫忙過頭或只是認為只要買了書,花錢送小孩去上課,就可培養其同理心,主動負責或社會道德能力,而不是從身教開始,那最後只好委屈父母自己辛苦一輩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欣妏心理師  的頭像
    黃欣妏心理師

    鳥飛魚游兒童潛能發展工作室~黃欣妏資深心理師的部落格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