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的心理諮商,我習慣搜集個案基本資料,其中包括原生家庭,因為那是我們來到人世間,孕育我們的地方(不說搖籃是因為對很多個案來說不是,可能還是瘟床)。
今天有一個30歲育有兩女的女個案來,當我搜集她原生家庭及自己已離異婚姻家庭資料時 個案習慣性且害羞的說,我父母跟兄弟姊妹都「正常」,只有我「不正常」。又讓我想到多年前另一個20歲女生這樣跟我說:老師,我從不跟同學聊家庭,我也會問我男友他會介意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嗎?
在我十幾年的治療經驗中,已有數不清的個案這樣看待自己,且女性個案比例比男性最高,我自己經驗大約10個男個案只會有一個這樣說。
這說明了一件事,離異家庭不管是對離異的媽媽還是單親家庭的女兒,產生比較大的心理與社會道德壓力,即傳統文化價值觀內化女性至今仍影響頗大。
治療過程中我感到離異媽媽有罪惡感,仿佛離異是她的錯,我回應她:在不舒服的關係下忍耐與容忍才是不正常的。個案媽媽:瞬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另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20歲女生,在治療過程中我感到她的自卑及標籤化自己,我回應她:當你徵求男友能接納妳來自單親家庭時,妳已把自己放在關係裡的最卑微的位置。個案突然流下淚說:我好像我媽媽了,男友也對我不尊重,我不知要不要分手,我好難過。
走出不舒服關係裡的自己,才是為自己活出驕傲的勇士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