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演練  

 

  2013年10月25、26日,由世界健康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办的“儿童游戏治疗培训班”在我院血液肿瘤中心7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培训班上,我院季庆英副院长代表医院向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公共事务部副总裁王凯先生(Mr. Murray King)表示感谢,感谢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能够支持我院开展“儿童医疗辅导(Child Life)项目”,给予医务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很好的培训机会,以提升他们在儿童服务中的专业能力。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来自台湾资深的儿童游戏治疗师黄欣妏老师,以及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应用发展心理学硕士程祺,全国各地共有30余名学员踊跃参加,其中既有来自各家儿童医院的医务人员,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也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儿童游戏治疗的课程包括“认识儿童游戏治疗”、“游戏室与游戏器材的实践体验”、“关系的开始:有效回应”与“治疗性的设限”,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可以掌握儿童游戏治疗的技巧,通过游戏来了解儿童,改善儿童在特殊处境中的生活状态。儿童医疗辅导的课程包括“儿童医疗辅导的基本概念与知识”与“志愿者培训”,让学员了解儿童医疗辅导师在医院内如何将真实的医疗器具变成儿童游戏的道具,降低儿童就医的恐惧感,达到营造一个“友善医疗环境”的成效。两位讲师从理论到实践经验,做了非常详尽的讲解和分享。在培训形式上,授课式与工作坊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们可以亲身体验如何以游戏为媒介与儿童进行“对话”。学员们对于本次培训班评价很高,均表示受益匪浅。

    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与统整的重要性在联合国声明中被明文强调——游戏乃是儿童世界性且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本次学习班让我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探索儿童的世界,了解如何善用游戏——这种儿童专用的语言。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小魚(化名)今年17歲,由父母陪同前來,打扮時髦,但臉部表情略顯黯淡。小魚與父母一同進治療室坐下後,小魚低著頭不說話。

父親紅了眼眶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教這個孩子了,我也只有這個孩子,她已經蹺家3次,每次跟她說話,她總是大吼大叫地回應,最近她開始割腕,醫師說她是憂鬱症,我真得很擔心!」小魚的母親在旁邊輕輕拭淚。我安撫、同理家長的情緒後,請家長先在治療室外等一下。

我輕喚小魚,她緩緩抬頭,但面無表情,於是我先大致說明心理治療的內容及保密的原則,以建立信任關係後,詢問小魚關於她的父親剛剛說的話是否有出入?

小魚剛開始仍戰戰兢兢、欲言又止,我察覺到小魚的擔心與不信任後,又再三強調保密原則,小魚才淡淡地說:「我好不自由,我做什麼事都不行,他們都認為我會做不好,爸爸也不喜歡我的朋友,不准我跟他們來往,不准我出門、不讓我用電腦,我好生氣!」說著說著,她哭了。

等到小魚的情緒較為穩定後,我問小魚:「妳是想用割腕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憤怒嗎?」小魚輕輕唾泣地點點頭。

第一次治療結束時,我向她的父母解釋保密原則,並說明小魚的狀況需要家人同時改變,才能達到心理治療目標及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我向小魚的父母說明,小魚正值青春期,會以同儕為重心,情緒表達也相當直接,所以情緒常會不加修飾地狂飆出來。如果爸媽切斷小魚的生活重心及情緒出口,並且有許多禁令,易讓小魚缺乏掌控感,在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況下,就會選擇極端的做法表達情緒,使得親子關係更加緊繃。

但如果父母採取「傾聽」的態度,並設法了解小魚的心理需求,與她討論,例如:一句話的開頭用「我」而非「你」開始,像「我跟你說話時,你轉頭就走,讓我感到很傷心」,而不是用責備的口吻說話。

經過幾次會談,以及父母試著用同理心與她相處後,親子關係已有改善。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幾個月前,某機構社工轉介一名男孩給我,並表示他在機構中,常出現不適當的行為,例如:相約另一名男童在交誼廳脫褲子,比生殖器官的大小,又在學校的教室中公然「打手槍」,常常畫一些色情的圖畫給女孩子看等。

這樣的情形讓我聯想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面,男主角也在課堂上與同學比賽打手槍的行為。

兒童大約10歲時,腦中開始製造雄激素的荷爾蒙,隨著時間增加直到青春期,性的興趣與對性的欲望就真正的覺醒。對男孩來說,杏仁核中「INAH-3」的發展,會引發許多有關性的想法,讓他們無暇想到唸書、協助家務或其他事情;若睪丸激素激增,剛好形成致命的組合,導致男孩對性有高度興趣,可能引發性幻想,開始做春夢等。

杏仁核也會在青春期少女引發荷爾蒙改變,但男孩比女孩的濃度要高,因此對性的生理需求比較強,也可能就在教室有性幻想,例如與某同班同學上床或打手槍。

去年我帶領一群青少年的團體,成員有男、有女。剛開始大家都很準時出席,過了2到3個星期,成員開始一對一對的消失,其中有一名男孩本來對師長很尊敬,可配合團體活動,後來態度與行為變得囂張、對我充滿敵意。

原來該名男孩因為規範他心儀的女生(當時也不是他的女友)的一些行為,那名女孩對我心生不滿,並且告訴那名男孩,男孩開始想為她抱不平。

男、女生在談戀愛時,會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覺得狂喜,同時降低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有助於穩定心情),所以血清素的降低,可能導致戀愛時,常有偏執行為或心情起伏如雲霄飛車的情緒變化,以至於他們滿腦子想著性,很有可能用不正確或不適當的方式從事某些性活動。

因此父母在與青春期孩子討論性時,千萬別淪於說教,可以向孩子傳達正常的價值觀。當孩子不同意時,可適時討論此價值觀的好、壞處,強調「尊重」與「誠實」在性與愛情關係的重要性,非只討論性行為的好壞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每年8、9月,每家每戶的適齡寶貝就會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因此每年都會有許多家長因孩子有「分離焦慮」問題,前來求助。

小虹(化名)第一次進入遊戲室時無法單獨進入,連媽媽進來陪伴,她也黏在媽媽身上,我與媽媽鼓勵小虹去探索遊戲室玩耍,小虹卻哭著說:「我不要玩!」從頭到尾黏在媽媽的腳旁。

媽媽不可用威脅拋棄的口氣

在入幼稚園的前幾個月,媽媽就一直跟小虹溝通要開始上學,小虹原本很開心說:「好!」但上學後,就開始大哭大鬧,常跟媽媽抱怨不舒服,有時更在上學前故意哭到吐,讓媽媽很生氣又無可奈何,開學至今還是無法上課。結果媽媽一氣之下說:「你若不去上課,我就不帶你回來、不愛你。」

從那次之後,小虹又更黏媽媽,做家事要跟著、睡覺也要牽手,若離開小虹的視線,她就會突然大哭叫媽媽,醫師說小虹有「分離焦慮症」,讓媽媽更無助。

我詢問媽媽家庭狀況與小虹成長過程後,再詢問她:「小虹是否遇到新刺激較為退縮?較為情緒化?較難適應新環境?」媽媽點頭說:「對!只要不順她的意,她就哭得很誇張。小時候帶她去公園玩,她都只是站在旁邊看不敢參與,看到不熟的人會躲起來。本來想讓小虹從小班開始念,但哭了兩週無法上課,想說長大一點就會好,沒想到還是一樣。」

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有許多,包括缺乏依附、出現重大創傷經驗等,小虹的分離焦慮以其「先天氣質」因素較大。面對分離焦慮的兒童,不可以用威脅拋棄或勒索情感的方式,媽媽那句「不帶你回家及不愛你」,更加深小虹的恐懼,擔心媽媽真的會離開她,才會讓小虹更寸步不離地黏著媽媽。

最好的方式除了透過心理治療外,媽媽可以告訴小虹,她是一個很勇敢的小孩,會上學去跟小朋友玩,並具體告知接送時間,每次接送時,都要讚美她可以獨自上課的能力。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葉媽媽擔憂地帶著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小齊(化名)來找我。媽媽陳述:「最近小齊告訴我,他常做一些很奇怪的夢,夢到殺死姊姊;也曾夢到跟姊姊一起跑步,姊姊身體越跑越小,變成了妹妹,然後他把她絆倒。小齊是不是有問題?是否有攻擊性格?怎麼會做這麼恐怖的夢?」我請媽媽先不要擔心,在治療室外等候,再請小齊進遊戲室。

小齊進遊戲室後顯得較為輕鬆,他在櫃子中拿起一個小男孩與身材較高大的女孩放在「沙箱」裡,兩個人開始扭打,並說:「我最討厭妳,我要打死妳!」過了一陣子,小齊玩得差不多了。我問小齊:「最近有沒有做很奇怪的夢?」小齊幽幽地說:「老師!夢跟現實是不是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在夢裡死掉,其實現實生活是會長壽的?」

我進一步問小齊做了什麼夢?小齊描述的與媽媽差不多,說完後就指著手中被打趴的女孩說:「我很討厭她!她都喜歡跟我搶東西,又愛跟我吵!」我問小齊:「你很常跟姊姊吵架嗎?」小齊說:「對呀!幾乎每天!她很討厭,跟我搶電動又搶電視!什麼都要爭!」

我問他:「你在夢裡殺了姊姊,其實也很有罪惡感、難過?」小齊過了幾秒眼睛含淚說:「夢應該是跟現實相反的,對不對?其實姊姊是會增加壽命的。」我告訴他:「你因為姊姊常跟你吵架、爭東西,所以很氣姊姊,姊姊年紀較大,你又吵不贏她,所以氣到想打死她,但另一方面也很擔心姊姊真的會死,希望她長命百歲?」小齊點點頭不說話。

諮商結束後,我向葉媽媽解釋,在「完形治療學派」中,夢是一種「投射」,小齊在生活中常與姊姊發生衝突,對姊姊有較多負面情緒,而在夢裡「殺死」姊姊就猶如在沙箱中的故事,對姊姊的不滿透過夢獲到宣洩與滿足;至於姊姊越變越小,則投射了小齊希望自己力量變大,才能打敗姊姊。這個夢其實是呈現了手足間的競爭與衝突,須做改善,並非媽媽擔心的小孩原本性格問題。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欣妏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班的俊俊在等待區的椅子與桌子間跳來跳去,玩飲水機,將水弄得到處都是,

當父母制止或抱住他時,俊俊就喊叫,爺爺、奶奶忙得七手八腳安撫。

俊俊的父母難過地說:「俊俊就讀的幼稚園希望我們轉學,他無法遵守規範、坐不住、不睡午覺,常跟同學吵架,甚至出手打人,有一次抓傷同學的臉,幾乎每天去接他都有老師與小朋友告狀。」

一天俊俊問我:「我是不是壞小孩?小朋友說我很討厭,他們都不跟我玩!」

他媽媽說:「醫生診斷為過動症,需要吃藥。俊俊為什麼會這樣?是家教的問題嗎?吃藥會好嗎?我該怎麼辦?」

治療過動兒之前,首先需安撫父母焦慮、自責、愧疚感及澄清對過動症的迷思,

因為治療過動兒需要一段漫長的路,且須與父母達到共識與配合,才會有最佳的效果。

大部分人將過動症的行為缺失視為道德缺陷,其實過動症是大腦前額葉活動低落的現象,

需藉由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專思達)來刺激前額葉,讓大腦鎮靜下來

前額葉就像是大腦的煞車系統,掌管衝動控制力、判斷力與注意力,一旦前額葉功能出現問題,

就如同失控的車子橫衝直撞。治療過動兒,有時是需要藥物的。

但若只靠藥物治療,過動兒並未學到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需要心理治療協助,教導他們如何學習遵守規範、人際互動技巧及情緒管理的能力。

教導父母正確的親職教養技巧也很重要,以協助他們擺脫挫折感。

 

 


步驟一、定義哪些行為符合規範,哪些不是。

步驟二、向孩子具體表達你的規定與期望。

步驟三、當孩子做出符合規範的行為,就給予獎勵。

步驟四、當孩子違反規定時,須陳述事件,且不帶情緒給予明確處置,讓孩子了解處罰的是行為而非人格,才不會誤解父母對自己的愛。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