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7_163600    

ps:照片經家長授權,請勿轉載

 

我的答案:有的。而且很重要。

 

家長最常問的是,我的小孩很依賴、很懶散,怎麼叫也叫不聽,或是常用哭、鬧、喊、叫來表達他的不願意,怎麼辦?

 

其實兒童這些情緒或人格特質,並不是幾天養成的,而是自幼兒時期,約1歲多開始由環境(主要照顧者)與自己(先天氣質)交互作用形成的,長期下來累積而成。也就是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Erikson的兒童心理社會發展論中提到,發展階段都有其主要任務,若發展不順利(剝奪或干預),皆會產生危機,然後就影響到下一個階段。

 

案例:

小英今年5歲半,家長帶他來找我時說:她已經會自己穿鞋、襪,自己吃飯、擤鼻涕等,可是她都不自己做,都一定要我們幫。不自己收玩具,叫她自己收,她就會魯我們,叫我們一起收。最誇張的是還要叫我們一直抱她,不下來走。規範她一些不對的行為,她總是哭鬧說要回去找爺爺、奶奶。我詢問家長個案的發展史,家長因為兩個人都要工作,小英自小由南部的奶奶、爺爺帶大到5歲,才把她接回來讀幼稚園。而爺爺、奶奶從小帶她時,就真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抱在手裡長大,什麼都幫她用的好好的。小英最近還說,討厭我們(爸爸、媽媽)。讓父母很挫折。

 

Erikson的兒童發展任務發現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1-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與羞怯懷疑(害羞)

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學會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關鍵期的訓練:切勿干預及剝奪兒童的學習

 

一、1-3歲的兒童:會需要做初步的生活自理訓練(這個很重要),例如:自己吃飯、喝水、穿鞋、走路、幫忙做簡單的家事,幫媽媽拿東西、塗鴉、要求收玩具。這些生活自理及遊戲的訓練是讓兒童有能力感,有自我控制感,一但被剝奪或干預,就開始習慣別人幫自己做,行為就變得越來越「懶散」、「缺乏自信」。而小英在此時因被爺爺、奶奶的「寵愛」下被剝奪其發展能力。

二、3-6歲發展階段:開始規範訓練(收東西、社會規範的約束)、正確表達自己情緒(用口語表達而非哭鬧喊叫)、主動探索與嘗試新奇、有趣的事物,並做嘗試錯誤學習。而小英到了現在(5歲半),當然就更畏懼退縮,不敢探索、無法自主完成生活能力,變得相當「依賴」,都要人家幫她完成。而過去的寵愛,讓小英習慣不被規範與約束,自然就不會聽父母的教導。

 

然而,小英家長接回家後重新訓練其發展能力感到相當不適應,因為已「習慣」被伺候,所以小英才想回到那個當「小霸王」、「小公主」的地盤---爺爺、奶奶家。才會說討厭爸爸、媽媽的話。

 

爾後,我再教導小英的家長,如何開始從新訓練小英的自信、主動、責任感,彌補過去的發展不順利留下的「後遺症」,讓小英在學齡後的社會心理發展更為順利,以避免依賴、懶散的習慣帶到學齡期(6-12歲),而導致學習與人際的被動,讓小英更為挫折感,而導致自卑、自貶。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前  圖1:遊戲治療前 

治療後  圖2 :遊戲治療後

ps:照片經家長授權請勿轉載

 

許多父母會來詢問對兒童發展議題,藉此案例跟大家分享。

兒童發展受到「過度」幫忙,造成發展上不順利時,會有什麼影響?

 

文/黃欣妏

 

媽媽帶小一的小香來,媽媽已經無計可施了媽媽跟我說小香很喜歡摳手指,她的手指常摳到流血,一直帶她去看皮膚科都好不了(圖1),我也試了很多方法都還是無效,怎麼辦?

 

 我邀請小香進遊戲室,發現小香相當內向、退縮。我跟小香說話,她總是低著頭,不看我,話說的結結巴巴然後邊摳著手我同理著小香說:你跟老師說話會緊張、會害怕,所以不敢看著我,一直摳著手小香馬上把手揹到後面不說話於是我回應她:你把手藏起來,不想給我看到小香點點頭後,轉身去探索玩具,很少跟我互動。

 

爾後,在幾次的治療的過程中,小香漸漸的會跟我互動,但不管是在玩玩具還是畫畫時總會問:是這樣玩?這樣玩(畫)可以嗎?我不會玩(畫),你教我;你玩(畫)給我看;其他怎麼玩(畫)?

 

我跟媽媽說明,小香可能平時受到比較多的干預或指導。我詢問媽媽在家與小香的相處狀況

媽媽說: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小香從小動作很慢,又常常弄不好,又愛哭,我就常常幫她、教她。

我跟媽媽說是小香漸漸沒有自信與易焦慮的來源。

因為她已習慣有一個「正確」的法或答案,也開始漸漸依賴別人告訴她。

所以只遇到小香自覺「困難」或「挫折」或「學新事物」時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於是用摳手來減低焦慮。

 

從兒童發展來看,13歲兒童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及36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這階段是發展自信及自我能力感,媽媽已經剝奪其發展能力,於是發展不順利,而變得較為缺乏自信及自我價值感

 

 所以,小香除了接受治療外,我也協助小香媽媽在家裡,怎麼跟小香互動及說話,以建立小香的自信。4個月後,小香就不再摳手了(圖2),媽媽也與小香有很好的親子互動。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強力放送暴力犯罪  是否影響到兒童?該怎麼辦?  

ps:照片經由家長同意授權,請勿轉載

 

 

自從鄭捷隨機殺人事件後,很多人家長都會問,是否影響兒童的心理?而上次錄影時,主持人又再次問了這問題。

 

 

 

去年2014年鄭捷事件被強力放送的期間,爸爸帶中班的小欣來時說:她最近跟小朋友玩遊戲時,突然喜歡玩打打殺殺的遊戲,我很擔心小欣會不會受他影響?該怎麼辦?我請爸爸先不要擔心,我先了解一下小欣對這事件認知的程度而定。

 

 

 

小欣是一個很活潑、很開朗的女生,在遊戲間裡很自在的玩,也很樂意分享生活點滴,從學校、家庭到生活等等。在玩了一陣子後,小欣看到了遊戲間的畫架及水彩,並問我說:老師,這個可以畫畫嗎?

 

我回答:遊戲間裡的東西,你都可以選擇來玩。

 

小欣很開心的說:那我要來畫水彩,在學校我玩過水彩哦!老師我畫給你看。

 

我回答:你想要畫畫跟我分享。

 

小欣很開心的說:對呀!小欣邊畫邊跟我說,老師你看這是刀子哦,我要畫好幾把,這個是血,你看這個人流了好多血哦,這個小小的人他死了,因為他流了很多血(如圖)。

 

我回答:你畫了兩把刀子,有2個人都流了很多血。

 

小欣說:對呀,電視上有哦,阿嫲說有一個壞人在捷運殺人。

 

我回應:你有看到電視上有人在殺人。

 

小欣說:還有流很多血。

 

我回應:我看到你畫了很多很多血。

 

小欣說:對呀。你看從天上也會流血哦。

 

我回應:你畫了有些血從天上掉下來、有些血在嘴巴、有些血在身上。

 

小欣說:對呀。

 

 

 

從社會學習論來看,兒童本身就會有觀察模仿的能力。

Bandura1963年做了一個實驗:先讓幼稚園兒童分為2組觀察影片,一組兒童看到影片中顯示一憤怒成年人打擊一充氣的橡皮假人。另一組兒童看的影片中,成年人並沒有打充氣橡皮假人。看過後,2組帶領幼兒到另一放置充氣橡皮假人的實驗室,結果發現看過打人的兒童,他們會模仿他們打橡皮人。而另一組兒童則沒有。

 

所以實驗發現,兒童可經由觀察學習而學到不適當的行為。

 

 

 

但我請爸爸不用擔心,小欣的畫及角色扮演來自單純的「直接模仿」,沒有「傷害」的動機。即用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就像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諸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與學習用筆寫字等。小欣的畫發現,她其實對「殺人」的行為與動作不太了解,他的印象比較多的是「血腥的畫面」。

 

 

 

Bandura又再次做了實驗發現,看過打人的成人被處罰時,兒童模仿的行為較少,但是若看到成人受到獎勵時,兒童模仿的行為較多。

 

 

 

實驗結果:對於「暴力」這樣的「不適當」的行為是否會被保留,最重要的還是看「行為結果是否被增強或被處罰」。

 

 

 

所以,各位家長若已看到兒童模仿不適當的行為時,應機會教育告訴他,這樣不對的行為會為他帶來怎樣處罰。

 

例如1:告訴兒童,鄭捷這樣的行為會坐牢,會被關起來。讓兒童理解不對的行為是會被處罰的。這樣,不對的行為就會漸漸消失。

但若看到「暴力」行為結果是有被「獎賞」的,例如2:電影古惑仔,發現打打殺殺會被別人尊敬,或被認為是厲害的,就會有更多人模仿。

 

 

 

結論:慎選電影或社會事件做機會教育的題材,應該要選擇「做壞事的結果會被處罰的題材」而不是「做壞事的結果被獎賞」是重點。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誰說長髮才是公主 談兒童自我概念

早療評估  

2015-07-01
 
(作者為心理師)

文/黃欣妏 

有一對不知所措的父母,帶了不安的小娟(化名)來找我。小娟的媽媽說:「小娟不知怎麼了,本來很喜歡上學,很活潑,人際關係也好,從上週開始就說不要上學了,怎麼問都不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先安撫一下父母,告知會設法了解狀況後,就帶小娟進遊戲室。她可以獨自探索遊戲室,但她顯得興趣缺缺。不過在她看到彩色筆與蠟筆後,稍微駐足。

我問她:「妳喜歡畫畫嗎?」小娟終於開口說:「喜歡,我有一本畫本哦!」於是我邀請小娟拿起媒彩來創作,小娟畫了一家人開心的樣子。

之後,她第二次來遊戲室時,也選擇畫畫,但仍沉默不語。於是我請媽媽下次帶小娟在家的畫,提供我參考評估。

第三次見面時,我看完小娟的畫本後,再對照這幾次的作品,心裡有一些初步評估了。我看著眼前短髮的小娟問:「小娟!妳好像很喜歡長頭髮?」小娟突然看著我,眼眶泛淚,哭噎地說:「我的頭髮被媽媽剪掉了,我喜歡長頭髮啦!我要跟Elsa(動畫片《冰雪奇緣》裡的女主角)一樣。現在這樣好醜,不是公主了。」

我問她:「妳覺得短髮不好看,所以就不想上學了?」小娟說:「對!他們(同學)都笑我的頭髮是小男生。我不是男生,我要當女生。」

我找到小娟的情緒問題點,原來是「自我概念」的衝突。

就兒童發展來說,幼兒約3歲開始漸漸受重要他人(父母)及文化環境(媒體、電影)與學校影響,開始認定外表什麼才是「漂亮」。小娟很明顯的受媒體、電影的影響,加上同學的取笑,讓她更認定了長髮才是漂亮,而且比較符合女生的樣子,進而影響其自信與自我概念。

於是我引導小娟去思考:「妳看老師也是短髮,而你們班上是不是每個人其實也長的不一樣?眼睛有的大、有的小、身材有胖、有瘦,都很好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妳只是變成了短髮公主,誰說公主一定要長髮呢?」小娟破涕為笑說:「原來我可以當不一樣的公主!我是特別的!」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廖輝英老師錄影時合照  

今天很開心接受[真心追問題]節目邀請

與主持人玉真姐,廖輝英老師,瑞玲姐,猶龍哥

一起探討學童迷網議題

並且有機會可以與廖輝英老師合照

因為時間有限,分享的不完善,

我會再針對議題與大家分享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處方Ⅱ減少分離焦慮

 
作者:耕心文教講師、諮商心理師黃欣妏
 
 這次很開心受邀親子天下、寶寶季刊針對 0~6歲兒童
 
如何透過繪本來處理兒童情緒議題,從繪本故事如何引導兒童去了解情緒
 
並從治療實務經驗中分享,家長可以怎麼說,或不要說的話
 
其次透過繪本故事,如何帶領兒童進行小遊戲,讓兒童減少其分離焦慮感
 
 
歡迎大家相互交流

 

 

 

分離,連大人都會覺得心痛痛的,更何況是處於發展依附關係階段的幼兒。透過繪本故事的情節與圓滿結局,讓孩子明白「重要的人一定會回來」。

圖片來源:攝影│徐榕志

推薦繪本4

我想念你

作繪者:康娜莉雅.史貝蔓/出版社:親子天下

以小天竺鼠第一人稱的方式,表達和父母分離的焦慮感受。隨著小天竺鼠簡單直接的語言,跟著她走進內心世界,體會她敏感而細膩的情緒起伏,可以讓爸媽了解,即便是短短的分離,孩子也會有不安的情緒和濃濃的想念。

本書教給孩子的情緒能力:

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覺察與辨識

掌握自己的情緒:情緒表達、情緒控制

了解他人的情緒:同理心

明智抉擇、解決問題:不怕挫折、延宕滿足、彈性選擇

從故事中認識情緒

分離焦慮是幼兒在情緒與人格發展中,必然會面臨的歷程和課題,有時爸媽不了解,為什麼他們短暫的離開,會造成寶貝淚眼婆娑、聲淚俱下的場面。其實,這是因為此階段幼兒正在發展「依附關係」,也就是對重要他人(主要照顧者)產生依戀,看不到他們就會出現失落情緒。

閱讀本書,可以幫助幼兒:

1覺察感受與需求。就像小天竺鼠,不論是父母要去工作或者有事外出,她會感到孤單,不想與其他人玩。有時需要一個人留在保母家時,也會感到「重重、痛痛的感覺」,以及「想要父母現在就可以陪我」等立即滿足的需求。

2學習延宕滿足、調節情緒。小天竺鼠了解並同理父母的困難,知道大家都有事情要忙,不能一直陪伴自己,例如:爸爸要教書、媽媽要上班。因此,小天竺鼠想到了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調節想念爸爸、媽媽的挫折情緒,例如:玩玩具、畫畫、看書、跟其他小朋友玩以及幫忙做家事等;也學會了等待他們回家後,再跟他們分享與抱抱。

讀後討論的小技巧

你可以這麼說:

「小天竺鼠很勇敢等他們的父母下班,你也可以很勇敢的做到喔!」

「爸爸媽媽去上班的時候,你可以做一些好玩的事,等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再告訴我們。」

「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你玩了哪些玩具或好玩的遊戲呢?」

請不要這麼說:

「你看,小天竺鼠都可以自己玩,你為什麼不可以呢?」

「你看,小天竺鼠好勇敢,不像你這麼膽小哦!」

「你要勇敢,要不然就是羞羞臉喔!」

玩遊戲,學做情緒的主人

思念拼圖

父母可以將親子合照製作成拼圖,讓孩子把對父母的思念一片片拼起來。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說明這張照片的時間與背景狀況,請孩子分享對這張照片的印象以及當時開心的事情。接著,陪伴孩子一起完成部分拼圖,鼓勵孩子自己在家時,可以把剩下的完成。此活動一方面可增加親子互動,另一方面當孩子自己玩拼圖時,可想起與父母出遊及拼拼圖的快樂時光,用正向情緒替代沮喪情緒。

推薦繪本5

小阿力的大學校

作繪者:羅倫斯‧安何特、凱瑟琳‧安何特/出版社:上誼

以孩子第一次上學,既興奮又擔心的矛盾情緒為主題,讓孩子和小阿力一起學習面對情緒、解決問題。小阿力撿到一隻瘦弱的小麻雀,在悉心的照顧牠後,小麻雀漸漸成長茁壯,展翅飛翔。小阿力就像小麻雀一樣,可以獨立且勇敢的去上學,也發現學校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覺察與辨識

掌握自己的情緒:情緒表達、情緒控制

了解他人的情緒:同理心

妥善處理人際關係:主動關懷、人際技巧

明智抉擇、解決問題:不怕挫折、延宕滿足、彈性選擇

從故事中認識情緒

離開熟悉的人事物、適應新環境,是幼兒階段重要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大人的鼓勵和引導,幼兒就能從經驗中發現自己其實是有能力去面對的。閱讀本書,可以幫助幼兒:

1覺察與辨識感受。就像小阿力一樣,長大要去上學,會有興奮的感覺,但同時也會害怕在不熟悉的學校迷路、交不到新朋友一起玩、不會綁很難的鞋帶、會像小麻雀一樣被欺負……孩子可以從中體驗到情緒的複雜性。

2表達與調節情緒。小阿力擔心自己可能會在學校迷路而哭泣,他將這種無助感告訴小鳥朋友們,就是一種表達和調節情緒的方法。

3同理他人情緒與需求。小阿力發現小麻雀既瘦弱又不太會照顧自己,因此被其他小鳥們欺負,他能感受到小鳥需要被照顧,充分展現出同理心。

4主動關懷與人際技巧。小阿力將小麻雀帶回去悉心照顧,也邀請新朋友到家裡玩,這些都是能提升人際能力的好方法,同時也預示了快樂的結局。最後,小阿力和新朋友在花園遊戲及野餐時,發現小麻雀變得很勇敢、很快樂,也交到了許多新朋友。

5不怕挫折以及覺察問題、彈性選擇的能力。「小阿力很盡責的照顧小麻雀,幫助小麻雀復原,並回到天空自由飛翔。」這一段隱喻,就像媽媽照顧小阿力一樣的無微不至,時常給予鼓勵和安慰,讓小阿力變得有自信,不再害怕,像小麻雀一樣學習獨立、探索外在世界。而小阿力上學後,發現老師與同學都很友善,以及老師介紹學校環境、邀請小朋友分享生活經驗,來幫助他們減低焦慮、增加自信的情節,則為孩子示範了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讀後討論的小技巧

你可以這麼說:

「你去學校有認識新朋友嗎?」

「你最喜歡去學校的什麼地方?」

「你在學校……(遇到的困難)的時候,都會……(解決方法),好棒喔!」

請不要這麼說:

「你如果不乖乖去上學,我就不去接你回家!」

「你去學校不要哭,這樣很羞羞臉哦!」

「你應該要長大了,不要這樣一直鬧脾氣!」

玩遊戲,學做情緒的主人

學校探險記

在開學之前,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張探險單,寫下或畫下學校的遊戲設施,如:滑梯、鞦韆等,以及教室內不同區域,如:美勞角、益智角、遊玩角,甚至廁所與洗手台等。開學後,請小朋友按圖索驥,在學校找出這些地方,找到就打勾,再回來跟父母分享。以此引導小朋友不再膽怯,自由探索。

延伸閱讀

阿文的小毯子

作繪者:凱文.漢克斯

出版社:三之三

幼兒依附對象通常是主要照顧者,如:媽媽、保母,但他們也可能對動物或物品產生依戀的情感。這些人事物是幼兒安全感的來源,因此也害怕與他們分離。就像本書主角阿文的黃色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它;不管去哪裡,阿文跟他的小毯子總是形影不離。

本書可幫助幼兒了解,依戀是常見的情緒,但只要有好方法以及一段時間,幼兒慢慢的就能適應依戀對象的離開。

斑斑親親寶盒

作繪者:米蓋爾

出版社:格林

安全的依附關係可以幫助幼兒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放心的對環境展開探索,並因此發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的依附關係來自於幼兒依戀的對象能夠適時、恰當的回應幼兒的情緒感受,給予幼兒該有的關注,同時鼓勵幼兒向外探索。

透過閱讀本書,幼兒可以了解想玩又不願和爸媽分離的矛盾感受,體會既興奮又難過、既好奇又擔心的複雜情緒。爸爸媽媽幫斑斑準備了一整盒的「親親」,讓斑斑可以藉由具體的事物替代父母,增加安全感,更有自信的面對新環境。此外,安慰其他小朋友、和他們分享「親親」的情節,則能提升幼兒的同理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定一定要來接我哦

作繪者:陳芳怡 出版社:清涼世界

此繪本是採用對話方式,描述孩子第一次上學與媽媽分離的焦慮心情,其中還用兩大頁的畫來呈現孩子奪眶而出的眼淚,相當寫實。孩子不想去上學,除了害怕看不到媽媽以外,還擔心面臨新環境的不適應,所以才加重語氣的說:「一定一定要來接我哦。」

透過此繪本,可了解兒童的焦慮情緒,給予兒童情緒安撫(如抱抱);並在送孩子去上課前,用肯定、同理與溫暖的語氣先說:「我一定一定來接你哦。」讓孩子不再擔心與害怕。

小雞上學

作繪者:法拉力.戈巴契夫

出版社:上誼

對第一次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兒童來說,要在學校學習團體生活及規範,是全新的嘗試。再者,此階段兒童開始脫離以家庭為重心的生活,向外擴展人際關係,可能因為這樣的改變,會產生一些適應上的困難及擔心。

因此,透過閱讀此繪本,父母讓即將要上學的幼兒了解如何遵守上課規範(例如:上課時是不能說話的)、學會在適當時間才能說話(例如:下課或吃飯)、主動結交新朋友(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以及學會說出自己的困難、互相幫忙,不嘲笑別人(例如:小雞跟老師說自己過不了河,因為會從石頭上掉下去,而且也不會游泳。於是老師請其他小朋友幫忙,讓彼此手牽手過河,成功解決問題)。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遊戲治療實務  攻擊行為與治療   

 

在做兒童心理治療工作,難免會有些職業傷害,例如遇到易情緒激動、漫罵及攻擊行為的兒童。

今天有一個同行問我,這是我第幾次被小朋友攻擊了?(這次是拿椅子丟我的頭、用門夾我的頭、用指甲抓傷我)

我才好好的回想~~~應該約有幾十次跑不掉(有的是我自己躲的快,沒被打中,有的就是躲的慢,會被打中,有的直接攻擊沒得躲)

例如:被小朋友用玩具丟過、用拚圖丟過、還有娃娃丟過、用飛機的機翼割傷、踹我、踹椅子或桌子(但我躲的快,沒被打中)等等,當然最常的是罵我、對我生氣;哭、鬧、喊、叫,更是家常便飯

但也因為他們平常的行為與情緒如此的不適當與不對,才會帶來治療。

有些家長當然覺得對不起我,但我常常跟家長說,不是你們(家長)對不起我,是小朋友對不起我,做不對行為的人是他們,不是你們(家長),所以不用自責與罪惡感,下次,請小朋友來跟我道歉,而不是你們(家長)。

因為你們已經尋求協助了,我也能同理及了解你們(家長)的痛苦與不知所措,才帶來治療,但我會在治療的過程中,教導你們如何回家訓練小朋友正確的行為與情緒。

也因此我常陪同這些家長一起走過,這混亂與痛苦的生活,及常去學校領人的日子,家長們前幾次來的時候常常都是淚流滿面,有的還因此需要服抗焦慮與睡眠的藥,問我是不是要先辭去工作,專心帶他們,是我給的愛太少了嗎?而我當然先安撫家長的情緒,了解狀況,再減少其罪惡,在慢慢的教導怎麼帶他的孩子。

至今為止,我已治療超過3000人次以上的孩子了,很多孩子目前都在穩定進步中,也是我與家長最大的安慰。

所以,若家中有情緒及行為不適當孩子的家長,其實不用再怪自己、怪配偶、怪遺傳,最好,儘早尋求幫助,才不致於一直讓

自己活在自責與罪惡中,而小孩一直在挫折中漸漸的失去自信與人際關係。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遊戲治療在台灣已深耕13年以上,仍有部民眾對「遊戲治療」。

最近有家長期待我「希望心理師跟他的小孩保持是很親密的關係」。而且在治療完後,我已跟媽媽說兒童今天的情緒是挫折的,因為做了一些治療性限制,媽媽也表示了解。但事後,兒童跟媽媽哭訴,讓媽媽很心庝…媽媽就來找我「覺得心理師應該要跟小孩協調,因為他的小孩在生氣」。讓我相當訝異,也許是我沒有很清楚的告訴父母。

藉此讓大家了解遊戲治療並做一個澄清:在遊戲治療中,不總是愉悅的經驗,因為會有「治療性的限制」。治療者有機會利用不斷的反映性傾聽來理解兒童對這些經驗的感受、想法及行動,並根據這些具體行為設定治療性的限制,協助兒童學習自我控制,增加挫折容忍力,使兒童的議題獲得處理。例如:不能攻擊心理師及打自己、不能破壞東西、或讓兒童理解其挫折情緒為何,如何幫助自己調適挫折情緒。

治療性限制的目的:1、讓小孩能適應及符合社會規範。2、幫助兒童發展做決定的能力、自我控制衝動及責任感。3、確保兒童身心方面的安全。

而治療師角色即協助兒童覺察其情緒,重新練習或表達適當的情緒及行為。不會是一個「親密關係」。是「專業的治療關係」,不會是「服務業」也不是「替代的父母、老師、同伴與保母」。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開心有機會能上到五峰鄉與原鄉婦女工作,這是我工作十幾年來帶過最資深的一個團體,她們這群可愛又直樸的婦女其平均年齡約 60 歲,最年長的為 82 歲、最年輕的為 46 ,其教育程度多為國小畢業。一開始其實很擔心語言的隔核及抗拒團體模式,畢竟他們離開蠟筆、圖畫紙的時間幾乎有 50 年以上,但是在第一次見面介紹團體模式,試水溫的玩一下畫手印來增加團體凝聚力,其次玩找自己來增加自信,沒想到她們玩得很投入,其中高齡 82 歲的奶奶還畫了一個自畫像並自己命名為「中國小姐」足以証明這麼奶奶其實很懷念自己年輕時的樣子、甚至對自己是相當有自信的呢!

祖母級的成員

初次見面的暖身活動:找自己的手。你們猜都找到自己的了嗎?當然沒有。其實這活動就是要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跟了自己一輩子的手,為什麼認不出,是因為你沒有時間了解自己、看看自己、與自己相處。藉由此活動來展開「找自己」的旅程。

 

祖母級的成員

婆婆媽媽們集體創作

祖母級的成員

婆婆媽媽很開心分享其創作

 

祖母級的成員

主題:我走過的路。阿姨分享他到現在雖還沒離開五峰鄉 但覺得家鄉的一山一水比什麼都美。

 

祖母級的成員

創作主題:生命繪本。每一個婆婆媽媽真的手繪出自己人生第一本故事書。真的是50年以上生命體驗,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下真不知誰才是心理師。是誰感動誰呢!

 

這次的團體對成員們來說是一項新的體驗,結束後每位祖母級的團體皆陳述「原來我這麼厲害、我回去都有將作品掛起來或是跟家人分享…」

無形中,透過藝術治療來增加個案對自己的自信、與家人的情感。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促使團體較能投入於事件的主體,降低防衛心理,而讓潛意識的內容自然地浮現,也可以是一種憤怒、敵視感覺的發洩,它是一種能被社會所接受,且不會傷害到他人的發洩方法。

最重要的是創作品為團體成員意念和情感的具體呈現,透過此具體的形象,當事人得以統整其情感和意念。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34228_1059394797410908_1224595040629239665_n 

今年過年收到最棒的禮物,真的很感動。

個案把其諮商轉變的過程,寫成一本書。

 

從事兒童心理治療多年,最幸福的是可陪伴許多個案走過一段生命旅程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