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194711

 

Screenshot_20230528_124842_Facebook.png

 
身為教育龍頭,對人文素養,道德品性嚴重忽略,忘記校園內還有個博雅館,目的就是推行博雅教育,勿忘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緣起
 
最早源起古希臘羅馬時代,以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思想為代表。Aristole認為人類的生活可以分兩種,一種為「鄙俗」的,以謀生、牟利為目的而發展的勞動生活;另一種為「高尚」的生活,以沈思、追求真理為最高理想的生活,故分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另一類為非博雅教育(il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目的的實踐在「沈思」,其精神是開展理性與追求最高的善(李曼麗,1999),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a rounded person),以達自我實現的境界,屬於自由人(freeman)教育。
 
17、18世紀啟蒙運動後,科學研究的斬獲,使得人文精神轉為「理性」與「科學」,人們視科學為萬能(王連生,1978),大學研究機構紛紛投入科學研究與技術發明,於是客觀科學知識逐漸凌駕人文科學的地位。》
引自台灣師大論文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0.50.13235/90034/2/n069200010302.pdf
 
過了3個世紀後,重科學輕人文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目前念文組大學生,憂心畢業即失業,對未來沒幫助,也擔心被他人鄙視及看輕自己專業,更無話語權,最後導致學生在思考上的狹隘與歧視。
 
這樣失衡的教育,製造了更多數理科自我優越感學生。更可悲的是,他們的話語權、社會地位與權力,通常是最高的,也是被大家吹捧,追逐與崇拜的對象。
 
因此,大學生再也不去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係」,純粹用功利主義思維去看世界,帶來的結果很明顯的就是道德價值觀的歧視。
 
在心理治療室裡,很多人可也回答「蘋果為何從樹上掉下來?」但卻回答不出「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的興趣與喜好?」「人生難題的思考方向?」等。
 
最近來了一個第一志願的高三文組女生,她在諮商中一直談論對未來感到虛無,念書沒有目的與意義。最後對未來悲觀,無法自我接納,亦找不到成就感來源,每天生活的毫無意義,想要休學。
 
社會價值觀的偏見與失衡,已經讓我們的後代,提前想退出職場與人生跑道,實在不得不重視。
 

要消除歧視與偏見的最好方式,人文素養教育不能再被輕蔑與忽視。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shot_20230525_190840_Chrome.png

 

用幼稚與不成熟,來合理化歧視行為,就是個共犯結構的一員。為什麼要拿哈佛當處理歧視標準!沈醫生的世界觀就只有哈佛?

這言論很明顯的就是讓尊重人權的行為與思考開倒車

大一學生還可以被允許把歧視當幼稚,這就是有話語的權知識份子,殘害我們後代教育與道德發展。

用一句「開完笑」或「幼稚」的來彌補對他人的言語霸凌就算了嗎?

這樣的歧視語言,會讓這些被嘲諷的對像要承受多少的創傷情緒?為什麼我們需要忍受你的「開玩笑」卻沒拒絕的權力!而事後又要花多久的心理治療才能稍稍勇敢面對他人惡意的歧視?這些優越感的學生知道嗎?

連有話語權的醫生都敢公開認為這樣的言語歧視只是「幼稚」,給加害者有理由逃避自己應付的道德人權責任,現在不教育或譴責,讓他們察覺自己的自私與優越感,怎麼影響自己的思考與行為?

如果不立刻面對自己的錯誤加以道歉,而他們未來也可能成為家暴(言語和精神)的加害者,是否也是一句「幼稚與不成熟」可以解釋的?

這社會現象看到的事,只要是有光環優越感的人,都可以用這種合理化作用逃避,那未來他們的另一伴情何以堪?他們的下一代再複製這些想法,是要怎麼變成一個尊重他人的人?

難怪每個因霸凌來諮商的個案,我問他們有求助嗎?他們千篇一律的答案:說了沒用。老師你也幫不了我。這樣的回應,聽了17年,還是狠難過。我問他們:我的確幫的有限,那你希望我怎麼做,對你才有幫助。還是統一答案:我要他們對我道歉。

這幾個月的歧視事件,我不要只是在諮商室裡,只同理而什麼都幫不了。所以站出來幫受害者發聲,沒有任何人可以用開玩笑霸凌或歧視別人,你的一句話要用他的一輩子撫平,是多麽不公平與殘酷。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shot_20230521_215733_Facebook.png

 

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及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政見。

看得出台灣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一直處在,印製海報及評鑑資料的虛偽,從我在幼兒園觀察的現象就如此,幼兒的招生海報,很少會表示會把性別與族群平等放入道德發展教育中。

這些身為教育者就帶頭歧視或忽略,加上家長的恐懼與無知,在這樣道德文化教育體制裡,我們的下一代怎麼會進步?!

希望每個父母與教育者,都應該徹底實踐。

都知道月球上沒有嫦娥、而黑人都當總統的21世紀,怎麼想還穿越過去19世紀前的族群歧視、性別歧視迂腐思想。

尊重人權是道德發展最高境界,攻擊與歧視一個人的身份、血統、性別、特質與族群,在我看來就是意識形態上的道德強暴。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媽媽兼職心理師的我,希望再也不讓任何一個永誌被歧視與霸凌,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就從我自己做起。

喊了多年的多元性別教育,真的有落實嗎?

 

再我的心理治療實務中,我問過國小至高中的孩子,學校老師們有沒有跟學生談過性別平等?不管是在輔導課或包裝在某課程中,他們的回答都說沒有,都拿來上課或着重升學考試的能力或性向測驗。而我也問過家長,可以跟小孩談性別議題嗎?

家長基本上都面有難色的說:很擔心小孩聽完會變不男不女。

這樣的迷思仍存在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環境中,如果不從家庭、學校教起,給孩子從小有個概念與知識,

永誌事件就會層出不窮,他的死亡只因為他的善良與溫柔特質。這是多麼不公平!

前陣子,我小朋友幼兒園寫了一篇有關性別錯誤迷思的文章給所有家長,內容如下:

Screenshot_20230518_112707_Gallery.png

為了實踐每個孩子,都可以尊重別人的性別特質的理念,我選擇回信給學校,希望學校可以聽到不同家長聲音

Screenshot_20230518_123150_Gallery.png

完整內容如下:

老師您好:不好意思,身為執業16年心理師,可能需要澄清與衛教一下。現在精神科已沒有性別認同障礙,這在2018年已經被取消。

目前所有國家,都在推行性別平等、多元性別、與跨性別的尊重。跟精神創傷、心理障礙與性變態完全沒有關係喔!

他們都希望不要被歧視。在治療實務中,我接擉過許多多元性別的青少年及成人,他們不是變態。希望可以向老師說明澄清,以免誤導孩子對性別的價值觀。感謝。

寫完了,校方沒有回應,不知是否能理解這樣的議題需要從小教育。

身為心理師媽媽,希望有能力減少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創傷,實踐在自己小小的生活圈裡,也希望每位家長都可以一起努力。

另外,在我兒子2歲5個月,因為看到媽媽穿裙子,很好奇。

突然問我:媽媽為什麼妳都有裙子穿?我都沒有裙子,我也想穿裙子。
 
當時我還真愣住,我回答不出來,我為何沒買裙子給兒子穿!才發現一直以來我也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的,沒有認真在生活覺察。因此我也依照性別刻板印象,男生本來就不能穿裙子,所以他的衣櫃裡就沒有這種服飾。
 
我應該來搞個男生穿裙日,不要被服飾的性別刻板化影響。但下場應該會被廣大的家長聯盟團體、兒福團體丟雞蛋、丟石頭、浸豬籠,及被認為毀壞社會善良風俗等吧😂。
 
之後去親戚家借一套洋裝,給他換上拍了張照片,他就很開心體驗穿裙子的感覺。
 
FB_IMG_1684384880474.jpg
 
最後,想呼籲的是,幼兒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各種價值觀的議題,需要不斷的在生活中實踐,不要變成只是口號、評鑑等資料,要從生活中著手。
 
例如:我在小朋友3歲開始時,說過許多本有關多元性別或文化的書,例如:奧力佛是娘娘腔、灰王子、頑皮公主不出嫁、紙袋公主等。
 
帶小朋友一起去理解這些議題,在未來才能當一個不歧視他人或被別人歧視的人。
 
20230518_120156.jpg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shot_20220827-223106_Facebook.png

談自我接納與憂鬱症

魚羨慕天空中的鳥,而鳥羨慕水裡游魚。

於是,魚開始努力想變出翅膀到天空飛翔;而鳥開始想要剪斷翅膀到水裡游泳。

但這樣的改變,讓魚與鳥開始感到痛苦、挫折、自卑,最後都抑鬱而亡。


鳥和魚都彼此羨慕,都想成為對方,但卻忽視自己的天賦與美好,因為他們始終無法接納自己的,所以走向憂鬱之路。

如何讓魚回到大海,讓鳥繼續俯瞰大地?

最重要的第一步協助魚跟鳥看到自己並接納自己得優點與限制;第二步重新看到自己的限制與自己期待的聯結與失落;第三步重新整合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能力與特質,並善用它們在自己的生命中揮灑最美麗的色彩。

讓魚接納自己不能飛翔,但擁有大海探索;讓鳥理解自己沒有鰓會讓自己窒息在大海中,但卻擁有一雙展翅高飛的翅膀,可翱遊天際。

心理治療的終點:讓自己處在適合又可綻放光芒的地方,而非埋葬在自己的限制中。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7d3d55a-5f41-493a-8da8-a620ee975155.jpeg

網紅太太與吳作家其專業人士炎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簡化、輕視,用速成的方式,呈現自以為的天賦與專業,抹煞該領域10幾年的功力與基礎,讓台下10年功,變成速食專業了。

 

而隱藏在背後,這些名嘴網紅會影響未來兒童學習或社價值觀甚巨,尤其是AI。

 

首先以人類特有的情感發展文化而言會帶來什麼樣不同?

 

讓人擔心害怕的事,就發展心理學家Harlow的理論來看,一旦鐵絲媽媽代替布媽媽後,兒童的依附就會被剝奪,變成下一代的情感與情緒問題,組礙了兒童發展,也讓孩童產生對自我的扭曲錯亂感覺,像是覺得自己不値得存在、不該存在⋯⋯等等扭曲的負面自我觀感,少了人與人互動的安全感、愛、關懷與親密關係。而便不利於孩童去發展正向的人際關係經驗。

最後就導致讓生育率下降,更甚者會人和人情感互動更為薄弱與不堪一擊。最後連情感需求都被剝奪,把自己變成機械人,或AI變成自己伴侶。

其次,速食專業導致的衝擊,就會開始抹煞我們的成就感與存在感後,人就開始迷惘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影響身心健康。理由如下:

 

 

 

其次,速食專業導致的衝擊,就會開始抹煞我們的成就感與存在感:

第一:所有的專業或技術都可被簡化與機械化,不需花台下10年功的磨練。

第二:不需專業有思想的老師,只需動手或嘴input與output,就會可產生學習結果,例如:小則作業大則論文、或各專業領域。

第三:沒有新學習思想與創新想法的老師,當然就會讓下一代停止進步,影響未來人類所有的學習與進步的能力。

第四:當AI被依賴或重視時,隨之而來就是工作者會被取代,產生失業。因為學再多再久,一夕之間就會就會被AI取代。一定會衝擊未來學生學習意願與動機,再無法獲得成就感後,開始失去身為人存在的價值。

第五:在數十年後看到自己孩子被AI取代後,人類要怎麼在進步呢?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80912_170414_HDR.jpg

105年受邀於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是談青少年議題。

內文如下:

 

小風16歲身材瘦高、皮膚黝黑,頭髮略長蓋住了大部份的眼睛。小風與媽媽一同進治療室後,小風將椅子拉到牆邊坐,背對著我和媽媽。我看著小風詢問他:「你想要單獨跟我談,還是要媽媽在這裡一起談?」小風沉默不語。小風的媽媽帶著焦急與不知所措的神情說:「小風上個月辦休學,他在學校常與同學衝突,他與同學在走廊上差點打起來,他說是對方故意推他,而他的功課也不及格,老師建議他找心理師談談並休息一陣子。另外,我也受不了他對我的態度,他整天待在家裡,我叫他幫忙打掃家裡,或是不念書就去找工作,他就開始頂嘴,甚至摔門。」說到這部份時,小風冷冷地看了媽媽一眼,並說:「你不要亂說話!」我問小風:「如果你覺得媽媽亂說,那你來說給我聽聽看。」我請媽媽先出去等,讓小風有安全的環境可表達。小風很生氣的說:「是他先推我,我才推回去。」我再詢問小風:「你認識他嗎?他是如何推你讓你這麼生氣?」小風說:「我不認識他,但他的肩膀撞到我,然後又瞪了我一樣,什麼也沒說就走了,所以我很生氣。我媽總是嘮嘮叨叨,東念西念的,念的我煩死了!」

 許多父母在與青春期的孩子互動時,常感無耐,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他們像個不定時炸彈,常常莫名奇妙的炸開,完全變了一個樣,例如,忤逆難管教,或是動不動就發脾氣!要不然就是悶不吭聲,怎麼叫也叫不動,一個人關在屋裡;再不,就是意見多,又不肯好好讀書。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究竟是怎麼了?

 從兒童期踏入成年期的必經之路即為「青春期」,這條青春之路男生大約是在13歲到22歲,女生大約是在12歲到21歲之間,要走過這將近10年「轉大人」的狂飆期其實相當不容易,因為他們要面臨許多挑戰及發展危機,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及文化上的挑戰。生理方面身體與性的成熟,而青少年此時會開始注重自己身體意象(body image),即在意他人對自己身材、臉蛋的評價,所以會開始特別打扮、節食、鍛練身材等;心理方面包含價值觀、道德發展的建立、情緒與認知的轉變。一般青少年在此期間的情緒表達較為直接,原因來自成人和青少年在解讀情緒時,使用大腦中不同的部分,成人仰賴腦前額葉皮質來解讀情緒,但是青少年卻是用杏仁核,也就是恐懼與憤怒的中心來詮釋別人的情緒,也因此經常誤解別人的情緒,變成青春期特有的「情緒風暴期(the period of storm)」。另外,他們處在兒童與成年階段的過渡期,社會地位不甚穩定,心理需求則易受挫折,缺乏安全感,過於理想化,順利即樂觀、高興,不順利就悲觀、消極,或容易放棄;舊有的行為模式不敷因應,新的價值觀又尚未建立,缺乏可資遵循的價值觀,形成情緒緊張而不穩定,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情緒變化強烈的原因。在價值與道德觀上,青少年的思考過程,常受制於對自身或環境的誤解,而憑恃有限資料消極思考的結果,容易產生自我中心觀點或二元化不合邏輯的推論,來解釋個人、家庭或學校等外界現象的事物,甚至會扭曲或誇大現實的可能性,以致產生許多不良適應行為。就像小風一樣,當別人碰到他或看他一樣,他解讀成別人「故意推他、瞪他」等誇大、扭曲想法;亦或者,媽媽在跟他說話時,他解讀成「嘮叨、煩等」等不合邏輯的推論。

 從上述對青少年在其生理、情緒、認知等身心發展的了解看來,青春期隱含了許多各式各樣成長危機,如:人際衝突、親子衝突、家庭關係、生涯抉擇等。在治療的過程中,我不斷告訴小風「情緒沒有對錯,但是行為是有對錯。你可以生氣,但是你必須學會表達正確的生氣方式,如果你打人、罵人就是不對,沒有一個人喜歡被這樣對待的。」小風聽完點點頭後,我再繼續解釋青春期大腦的發展,讓他知道自己會有那些情緒,我講完後小風的有鬆一口氣的感覺,頭一次露出淡淡的微笑。此後我不斷與小風討論如何控制怒氣,例如:「當你感覺自己快要生氣時,就想像一個很大的停止標誌,然後深吸一口氣,對自己的大腦說,『冷靜點』,一直重複這程度,直到自己覺得恢復控制為止。停止、深呼吸,然後冷靜暫時離開當下的環境。」

 身為家長、老師在陪伴青少年走過狂飆的青春暗流時,需以身作則示範正確地生氣表達,不要陷入彼此對罵的競賽中。另外,傾聽及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並與之討論,建立符合當下社會文化的價值體系、道德觀與品格,讓青少年有自我控制感,而非將我們的價值、道德觀強行灌輸,這樣易產生衝突。第三、採用「我訊息」來溝通,例如:用「我」而非「你」來做一句話的開頭,即「我在跟你說話時,你轉頭就摔門,讓我感到很難過」。我們應提供適當的支持與教養的系統,幫助青少年做好身心調適,協助青少年瞭解自己、接受自我,進而對自我負責,才能有助於為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的決定。

 

 

綜觀發展心理學來說,對我而言青少年時期的少男、少女是最最最難搞的階段,因「情緒風暴期」、「大腦杏仁核風暴」,加上特有的「青少年自我中心」(Elkind, 1967)所發展出來,其特徵有四:

1. 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想像觀眾的產生主要是源於不能區分思想領域中主觀面與客觀面所致,他們深信自己的一舉一動,從頭髮到腳趾都有人對他們品頭論足,是眾人注意的焦點,然而,在實際的社會情境中,其實並沒有這樣的眾人存在。

2. 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從青少年在面對單一與多數、普遍面與特殊面之分化的思考層次來看,如同自己無法分辨主觀上與他人客觀上關注事物的差異。即認為自己獨特且唯一,永遠不敗,如同鋼鐵人。Ex:青少年愛飆車→覺得自己不會出車禍

3.明顯偽善:他們認為不需要遵守任何規範(包括社會、學校、家裡),他們希望自己是與眾不同。但又礙於不得不,所以理念與行為不符。Ex:嘴巴說要做環保,卻把手中的垃圾亂丟;知道要早睡,但卻喜歡熬夜(說一套做一套)。

4.假裝愚蠢:用非常複雜、貌似有理的方式處理簡單的問題,卻經常導致失敗(耍白痴)。例如摘自 「三個傻瓜」電影:
「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及解釋資訊的、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的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有觸碰的感官形式使用。」 (實際上只是在說:書)

因此,從國中到高中,大部份會叫他們 「屁孩」,常常被惹的又氣又無耐又不知所措又憂鬱,全世界各國探討青少年文章,多如牛毛,

最後心理治療的重點為:協助青少年統合覺察「自己」、「自我概念」及原生家庭對自己如何影響,發展自己優勢,而非成為「他人眼中的自己」。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620100.JPG

 

最近聽到有心理師說,剛畢業什麼都不會,就去做兒童心理好了,他們比較簡單,我聽了內心激動且生氣,因為用專業包裝,去岐視或不在乎一個無能力為自己發聲或說話或無法理解自己內心的幼兒,你的不專業會害了你處理小朋友的對他人的信任,讓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一再被誤會及不理解的方式長大,以後要怎麼再相信心理治療是可以幫自己的。

 

心理治療做了16年以上,千篇一律的臨床治療發現,成年後的創傷,90%來自幼兒時期的受傷,不管是看得到的肢體受傷,還是更嚴重的語言或情緒暴力、冷暴力、不適當回應、冷處理、冷漠、忽視、不重要而影響他們一輩子,變成他們的陰影,如影隨形。

 

兒童心理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復雜更難,更需要小心謹慎,否則就變成一輩子的傷害,或影響他們的一生,如果你並非有足夠的專業處理兒童內心,千萬別號稱可以處理,都自以為是專家,而傷害他們脆弱不成熟的心靈。

 「媽媽寶寶」採訪黃欣妏心理師有關遊戲治療內容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4036

很多人誤以為兒童心理治療之遊戲治療,很簡單,放幾個玩具,陪玩就號稱是「遊戲治療」 ,沒有同理心回應,即專注在兒童遊戲內容,做完心理治療記錄,就真的只是 「陪玩」,  是沒有治療效果。

要達到治療效果,要對兒童心理相關知識了解,例如:兒童認知發展,兒童道德發展,兒童發展,普通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兒童衡鑑,婚姻關係,家庭教養等都需精熟,最重要應該要負責任的把自己的議題也治療完成,而非把兒童當機器人,以為要做填鴨式練習,機械化回應,及說教與討好就可改善。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820_113108.jpg

 

 

   小元今年19歲,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男生,在網路上聊得相當愉快,約莫一個月後,男生將小元約出去見面並開始交往。在交往的過程,父母並不知情,直到半年後,父母發現小元常常悶悶不樂、情緒不穩,精神越發憔悴,怎麼問都問不出來,直到有一天小元突然大哭,媽媽嚇的不知所措,抱著小元一起哭,後來才跟媽媽坦誠,收到男友拍的性愛照片做為不想分手的威脅。

 

  媽媽帶著小元來找我時,我請小元談談這一次的戀愛。小元沉默約10分鐘後緩緩的說:一開始在網路上與男生聊天時,覺得他熱情又幽默,交往之後覺得他很愛自己,什麼都以自己為主,對自己也很好,但漸漸地他開始限制及監控自己,會一直Line我或打電話,如果我沒馬上回,他就會生氣。有一次他因為這樣還打了我一巴掌,但很快就道歉,並保証不會再有這行為。的確,他漸漸的不再那麼密集的監控我,我也卸下心防,跟他發生關係,後來他提議要拍性愛照片留念,我也答應了,但之後,男生又回到易怒、多疑及監控自己,我受不了要分手,沒想到他卻不要,還用照片威脅我。

 

  媽媽提到此事件時仍哭的抽噎不止,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小元面對並走出這些傷害。我先安撫媽媽情緒後,告知媽媽先一起幫助小元走過傷害後,再談談未來如何選擇情人,遠離傷保護自己。

 

  由於網路交友的方便性,雖促成了很多情侶,當然,也增加了遇到危險情人機會。當家中的小孩已進入青春期,父母就應該有心理準備,他們隨時有可能天雷勾動地火進而交往談戀愛。在此之前,父母可先與孩子談談他們對兩性交往的價值觀或概念,例如:喜歡什麼樣特質的男生?這些特質帶來的優缺點是什麼?在交往之前有那些行為線索可以加以參考,是否為危險情人的訊息?交往之後彼此在待人處事上的價值觀是否有差異?哪些事是不適當的要求?若有不適當或讓自己不舒服的要求時要怎麼拒絕或求助?

 

  危險情人行為線索可能有三:

第一,行為上有衝動控制困難的,例如不耐煩等待、易肢體衝  突、小事容易抓狂、作事橫衝直撞,不顧危險;

第二,有言語暴力,例如常出現言語貶低或辱罵;妳會用腦嗎?這小事都不會。

第三,窒息的愛,例如:過份控制戀愛關係,不允許有自己的  時間、空間,不尊重自己感受,一切以愛來約束自己。

 

 

  青少年在談戀愛時,最好可以告知父母,讓父母有心理準備,未來在遇到困難時,可與父母討論或進一步尋求心理師協助。以本案為例,若情人要求自己拍下性愛記錄,應勇敢拒絕。在男生第一次失控打人後,應開始思考彼此關係適否應再繼續,並告知父母,而非忍受或忽略。在戀愛關係中,若發現對方的行為或情緒已讓自己感到害怕或焦慮,應立即尋求幫忙。若雙方已無法達到相處共識時,應跟父母討論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下及理智下談分手,以保護自己。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束縳.jpg

 

小莉與小美是大學好友

有一天小莉來找我諮商

當我在蒐集小莉基本資料時,我問了問小莉:今天是誰陪妳來的?

小莉:我最好的朋友,我有心事都會跟她說,所以我請她陪我來。

我:呵呵,看來你來想談的事,是好朋友無法幫妳的難題。

小莉:老師,你怎麼知道!你是真的會算命哦!

我:搞不好哦!說說看…

小莉突然語氣變得沮喪:我想要休學,我念不下去了,我好痛苦…我也跟小美說了,她一直勸我不要,希望跟我一起畢業拍畢業照,找工作。她是我好友,我也捨不得,也想跟她一起這樣,但就是…撐不下去了…

我:你很努力基於道義、友情為好友一直去上課,完成夢想。但現在你太累了,想先離開彼此的承諾。

小莉:對!唉~~~。我不知道怎麼說~~其實我真的過的很幸福了,比起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小美。我不用煩惱小美的煩惱。但我怎麼覺得我很羨慕小美,她好樂觀,什麼事難不倒她。

我:怎麼說?

小莉:我父母都是老師,對我也很好,我沒有經濟壓力,可以吃、喝、玩、樂,也不用照顧任何人。但我不知道為什麼上了大學後,我突然好像生活沒有目標,心理很空,看著別人忙著生活,我卻不知道我為何而活,不想念書,不想看到大家。

我:你說上大學後才變得比較消極及空洞。

小利:對呀!以前就是很簡單,每天只有念書,有時跟家人、朋友玩阿,也不需要做什麼。我功課一直都不錯,也不用煩惱,也有一些好友、同學可說話聊天,但還就是心很空。她們都笑我過太好。她們都羨慕我,其實我才羨慕她們呢!就像小美是單親家庭長大,經濟壓力很大,她從高中時就要去打工賺錢,她說她的學費也是助學貸款來的,每次有出遊活動,她都盡量不參加,怕沒有錢吃飯。我想我是她的好友,想要出錢請她,她都拒絕我。她一直說要自己賺錢。我也想學她出去打工,但一方面我害怕我不能勝任打工,一方面我父母說我不需要,好好念書就好。還有我覺得我父母其實都不了解我,也沒什麼話好說。雖然過的日子很不錯,但是真的空虛,而且不念書的時間,我又不知道我該幹麻!都在滑手機。同學、朋友都有事在忙,好像很有目標,只有我沒事做,沒有生活目標,我也不知我未來可以做什麼,我跟他們表面上好像很好,但其實我好孤單,我覺得我跟她們是不同世界。

 

我:聽起來,以前的妳人生大部份被父母安排的好好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只是需要上課、考試、下課、補習,現在突然多了一些時間與自由,卻感到害怕,不知所措要怎麼安排自己的未來與人生。

小莉突然激動的說:對對對!老師你說的對!就是這種感覺!他們都不懂我,覺得我過得很爽,很不知足。

我:過去的妳已習慣被安排未來或時間,未曾想過什麼才是「自己」。現在的你,突然發現要主動面對自己的未來或時間,而感到害怕,因為你根本不了解「自己」及「外面的」世界。包括:自己真正的能力、興趣、喜好、未來

小莉:沒錯,以前人生的目標就是考試、看書,現在沒有了,我不知道我該何去何從。這個系說真的,好像也不是我的興趣,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系,我好像也沒真的興趣。所以我想休學,不想看到同學,因為我覺得我比起他們,我真的很弱、沒用。所以,我不敢跟他們說這真正的原因,他們每次都羨慕我,其實我才真的嫉妒他們知道自己要幹麻!

我:所以你覺得自己不像他們那樣獨立,而感會到沒自信。

小莉:對!真的!(哭泣…)我覺得我其實沒自信,做什麼都要人陪,也不敢去打工、參加社團,好像小朋友不像大學生。

我:你期待自己像個獨立、有目標的大學生,告別過去被安排的人生。

小莉:嗯!

我:如果你真的希望,我們一起來達成,我想我們已經有了治療目標,未來就需要靠你的毅力及挫折容忍度來改變自己,願意嗎?

 

小莉:可以嗎?

 

我:當然可以,但是會花一些時間、眼淚長大與改變。我可以幫你探索自己到底是誰?興趣?喜好?我能做的事?我未來到底要幹麻?

 

「被安排」已變為習慣後,就會讓小孩長大後更加心理依賴,沒自信、挫折容忍度欠佳、對未來悲觀。這樣的負面心理,大部份起因於父母,習慣從小給自己小孩安排各式各樣的才藝、活動、補習,讓小孩「看起來」有學習、有事做、覺得忙碌且積極,但這些都是父母自我營造的「安慰劑效果」,花錢把時間填滿,感覺這樣的安排,好像看到小孩的有美好的未來與成就感。事實上,這些都是表面的假像,當家長從不給小孩留白時間,讓他們主動思考「自己」,包括:喜好、能力、興趣、未來與人生的話,到大學以後開始會讓他們徬徨無助、沒有目標。最後,不論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依然對自己感到困惑,因此而無能力工作。

 

人生最難走的路,是離開學校之後。「社會大學」是人生最長(至少40年)也最難走的路,它沒有規則、無法被人服務,不是看學歷而是看能力、挫折容忍度與、解決能力及人際關係的能力,到處是刀光劍影、危機重重,一不小心會走向生命黑洞。就因為如此險惡,請多給孩子留白時間,有了留白,才會思考及面對「時間」及「自己」的能力。才不會害怕面對自己,對自己感到失望。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