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194711

 

Screenshot_20230528_124842_Facebook.png

 
身為教育龍頭,對人文素養,道德品性嚴重忽略,忘記校園內還有個博雅館,目的就是推行博雅教育,勿忘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緣起
 
最早源起古希臘羅馬時代,以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思想為代表。Aristole認為人類的生活可以分兩種,一種為「鄙俗」的,以謀生、牟利為目的而發展的勞動生活;另一種為「高尚」的生活,以沈思、追求真理為最高理想的生活,故分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另一類為非博雅教育(il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目的的實踐在「沈思」,其精神是開展理性與追求最高的善(李曼麗,1999),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a rounded person),以達自我實現的境界,屬於自由人(freeman)教育。
 
17、18世紀啟蒙運動後,科學研究的斬獲,使得人文精神轉為「理性」與「科學」,人們視科學為萬能(王連生,1978),大學研究機構紛紛投入科學研究與技術發明,於是客觀科學知識逐漸凌駕人文科學的地位。》
引自台灣師大論文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0.50.13235/90034/2/n069200010302.pdf
 
過了3個世紀後,重科學輕人文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目前念文組大學生,憂心畢業即失業,對未來沒幫助,也擔心被他人鄙視及看輕自己專業,更無話語權,最後導致學生在思考上的狹隘與歧視。
 
這樣失衡的教育,製造了更多數理科自我優越感學生。更可悲的是,他們的話語權、社會地位與權力,通常是最高的,也是被大家吹捧,追逐與崇拜的對象。
 
因此,大學生再也不去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係」,純粹用功利主義思維去看世界,帶來的結果很明顯的就是道德價值觀的歧視。
 
在心理治療室裡,很多人可也回答「蘋果為何從樹上掉下來?」但卻回答不出「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的興趣與喜好?」「人生難題的思考方向?」等。
 
最近來了一個第一志願的高三文組女生,她在諮商中一直談論對未來感到虛無,念書沒有目的與意義。最後對未來悲觀,無法自我接納,亦找不到成就感來源,每天生活的毫無意義,想要休學。
 
社會價值觀的偏見與失衡,已經讓我們的後代,提前想退出職場與人生跑道,實在不得不重視。
 

要消除歧視與偏見的最好方式,人文素養教育不能再被輕蔑與忽視。

 

 

 

文章標籤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