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心理學趣談:西楚霸王項羽,也是ADHD?
文:黃欣妏心理師
一、兒時特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
在司馬遷「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對項羽個性的描述,如下: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二、彼可取而代之:衝動說話,未顧及後果
『秦始皇帝游會稽南,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意思:項羽雖身高184公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當時一尺為23.1公分),力氣大到能扛鼎,很聰明、才華過人。但小時候不愛念書,看書只記得課本的人名而已。項羽喜歡舞刀弄劍,因此叔叔項梁想教他兵法,但是發現項羽只要略懂大意,就又開始半途而廢,不肯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兵法的意義,所以他的叔叔項梁對他很是頭痛。有一次秦始皇巡遊會稽南渡浙江,項羽與叔叔項梁一同去圍觀。此時,項羽說:「有一天我也可取代他成為君王。」叔叔項梁嚇的趕緊把項羽的嘴摀住說:「不要亂說話!會滅九族的!」
由上述記載,推估項羽從小有符合「ADHD」特徵。很聰明,但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或念書、難以維持持續性注意力、經常無法完成作業、說話常常不假思索而衝口說,未考慮後果、項羽力氣大到能扛鼎,也很有才華,當地年輕人也都懼怕他,常處在活躍狀態。
三、衝動行為與計畫能力差:憑個人喜好而決定事情
(一)矯殺宋義
『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鬬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宋義勸項羽讓秦國與趙國自己互打,如果秦國打贏了,士卒也會疲備不堪。我們可利用他們的疲備。若打不贏,還可率領部隊西進來殲滅秦軍。宋義又說:若論披上鎧甲上陣殺敵,我宋義不如您,但論謀畫策略,項羽您不如我。爾後,項羽懷恨在心,找個理由將宋義殺人。當時的將領們都懼怕項羽,沒人敢說話。
(二)火燒阿房宮與沐猴而冠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為:項羽殺了秦王子嬰後,將若大的阿房宮燒了,還連燒三個月,可見阿房宮當時必定為無敵豪宅(6平方公里)。爾後,有人勸說項羽:希望他可以在關中開始建立自己的王朝,但項羽因急著想要回到家鄉炫燿自己的豐功偉業,不想待在咸陽,憑個人喜好而決定事情。勸諫的人比喻項羽是「把一隻猴子洗乾淨,再戴了帽子,還是隻猴子。」於是項羽就把人煮了。
四、衝動行為不可委以大任:匹夫之勇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彊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楚懷王老將說:項羽為人兇猛強悍。項羽曾經攻襄城,襄城沒有留下活人,通通都被活埋。所經過的地方無不殘殺。希望楚王可熊派寬厚的劉邦,以正義為號召,去說服秦國的父老兄弟,不要欺凌暴虐,應該可以拿下關中。項羽太剽悍,不可派遣。
上述資料可看出,項羽做事太過急躁、衝動不加思索,計畫能力差,不考慮未來,只顧眼前利益。項羽常因自己力能扛鼎、蠻力過人,使用武力讓人懼怕與臣服。
當謀士勸諫他:1、讓楚軍坐收漁翁之利,不要與直接攻打秦國。他殺了宋義。2、希望可以接收阿房宮為未來建立新王朝做準備,他反而將阿房宮一把火燒了,且回鄉炫耀其能力,將此人煮了。這剛愎自用的特質,對於人際社交較為困難。項羽想用暴虎馮河的方式攻打天下,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這樣的缺點讓他少了心腹的協助,而種下可能與帝王位無緣的原因。
五、項羽優點:道義良知在內心
項羽在戰場上雖然無情、殘暴。但在戰場外其內心其實仍有良知界限(跟劉邦比起來,較重情義)。假如不是因為打杖,推測項羽也不會為奪權力而殺人。從項羽本紀中,幾次放過劉邦與其父親、妻小,讓劉邦成就大業,即可看出。
(一)鴻門宴之心:放過劉邦
第一次放過劉邦就是在「鴻門宴」,劉邦已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險惡之境。范增數次與項王使眼色,請項王殺了劉邦,但項王假裝沒看到。於是范增只好去請項莊來幫忙,透過舞劍來刺殺劉邦。但在劉邦示弱,樊噲救主與張良的求情後,項羽放過了劉邦,讓劉邦有機會尿盾離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珪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二)劉邦推墜兒女為逃命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第二次劉邦因被楚軍追殺,感到情況危急,就把兒子、女兒三番四次推下車。後來都是夏侯嬰把他們兩人扶上車帶著一起逃命。看來劉邦也是算自私自利的人,為了逃命連兒女都可以犧牲。
(三)劉邦說分我一杯羹
『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閒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第三次楚軍抓到了劉邦的爸爸與呂后,把他們帶會楚國軍隊當人質,希望劉邦投降,否則將其父親煮了。但劉邦卻說,我父親就是你父親,若你把他煮了之後,記得分我一杯羹。
項羽在戰場上雖比劉邦兇殘,但在道德良知上比其劉邦更為讓人敬重。劉邦三翻四次為了奪天下不顧家人性命,先推兒女下車自己逃命,後來還當著其父親面前說,把我父親煮了,記得分我一碗。在項伯的遊說後,還是放了劉邦的父親,可見項羽仍有慈愛、是非心。
(四)韓信評項羽:慈愛但斤斤計較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淮陰侯列傳,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韓信說:我曾侍奉過項羽,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人有生病的,項王會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仍捨不得給人 這像是婦人一樣的小氣。
從韓信的侍奉經驗,已明顯得說出,項王雖衝動、缺乏組織謀略、無法遵守與他人的規定,對人仍有慈愛之心。
(五)高起與王陵評項羽:仁而愛人但善妒小氣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劉邦問:各位諸侯與將領,你們現在都要說真心話,不要隱瞞。為何我能得到天下,而項羽卻不行,這是什麼原因?
高起與王陵回答:陛下您傲慢、喜歡侮辱人。項羽仁慈而愛護人。陛下攻城略地後,會封給有功之人。但項羽卻嫉妒賢能,而加以陷害,打了勝仗卻不論功行賞,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六、項羽非戰之罪:項羽可以當將軍而非帝王
項羽在打仗時,的確是一位天才型將領,他驍勇善戰,膽識過人,最著名的鉅鹿之戰及破釜沉舟之毅力,讓他將秦國打敗後,成為西楚霸王。但因項羽要爭奪的皇帝之位,而非只是有慈愛之心的將軍之銜,需要有利益關係的計較與權謀,而非只有天賦才能。
項羽自述自己非戰之罪,可能是就ADHD特質而言。ADHD特質雖不能當一國之軍,但其做人仁愛、善良是被他人共同評價的。
(一)破釜沉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項羽摔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般隻全部弄沉,把鍋碗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兵表示一定要有必死決心,毫無退還之心。
(二)鉅鹿之戰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這個時候,強大的楚軍為天下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了十幾座營壘,但沒有一個敢出兵迎戰。當楚軍攻打秦軍時,諸侯將領都坐在營上觀望看戲。項羽的楚軍每一個都十個人用,殺聲震天,諸侯軍人每個人都膽戰心驚。項羽打敗秦軍後,召見各諸侯將領,每一個都跪著用膝蓋走路,不敢抬頭仰視項羽。
(三)陳平離間計、范增求去
『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閒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范增請項羽一定要包圍滎陽來打敗劉邦。劉邦很擔心,於是用陳平的計策,來離間項羽與范增的關係。離間計內容:當項羽使者到劉邦的屬地,劉邦的人本來準備豐盛的酒席來招待,但一看是項羽的使者,故意裝的很驚訝的樣子並說:我們以為是范增的使者要來,沒想到是項王的使者。於是把酒席換成粗茶淡飯。項羽使者回去告訴項王,項王對范增起了疑心,於是剝奪其權力。讓范增相當氣憤而離開彭城而身亡。
(四)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項羽本紀,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
白話文:項羽說自己8年打了大大小小約70餘戰,都是身先士卒,沒有打不下來的城池,未曾輸過,而稱霸於天下,但現在輸了,是天要亡我,不是我能力不夠。反正我也要死了,今天我証明給大家看,為各位打個痛快的仗,一定會勝個三回。你看著,我等下會斬殺漢將、砍倒軍旗,向各位証明,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於是項羽高聲呼喊,漢軍像草木一樣隨風而倒,項羽殺了一個漢將。
七、適才適所,才是王道
其實筆者也認同項羽自己說的「非戰之罪」,他人聰明、學東西很快,但只流於表面功夫,推估項羽可能缺乏專注力,所以在學習上無好好思考理解。項羽本身不管家世、自身能力各方面條件都相當優秀,加上其戰功彪炳所向無敵。但常因衝動、做事不假思考、缺乏組織計畫能力,且不聽他人建議,有勇無謀。
項羽不是一代帝王,卻被司馬遷放入史紀的本紀中,可見司馬遷對項羽一定是很欣賞。推估司馬遷受孔子先秦儒家學說影響,在他心理,項羽雖有匹夫之勇、暴虎馮河之衝動行為,但其仁愛之心,可能讓他覺得值得被讓世人看到。
項羽雖不能當成一代帝王,但若以項羽的天賦才能、驍勇善戰、勇者無敵的氣勢,若作為一名將軍,可能更適合他的生涯位置,才能適才適所,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
若說項羽要改變的是什麼?將項羽本紀評估,項羽需要靜心將兵法好好熟讀,學習思考與組織計畫能力,了解行軍打杖不是只靠武力,更需要學習的書本裡的智慧與如何辨別是非對錯及識人才、用人才的學問。或許就不會中了劉邦的「離間計」殺害了唯一對他忠心耿耿的范增。也不會一直被叔叔項伯出賣而不自知。
從這歷史故事的結局與筆者在這十幾年進行ADHD兒童的治療相似,也可從文獻中發現(DuPaul &Volpe,2009;Hoza,2007 )ADHD兒童因困難專心閱讀、學習及組織計畫能力,因此在學習上很容易像項羽一樣眼高手低,缺乏耐心可以完整閱讀課本裡的內容,只能看到表面文字意思,無法做整體思考、理解及融會貫通,造成在學習成就上的困境。另外,在判斷是非能力時,常因為衝動,不經思考,不聽他人意見,出現固執己見的行為,容易與他人衝突。
「非戰之罪」是筆者長年與ADHD兒童互動,察覺他們無耐的心情。他們聰明、學習能力也不差,但就是急於表面上的成就,缺乏耐心的學習的基礎。從楚漢相爭至今,已過2千多年。在日新月異的認知神經研究中,筆者發現透過認知及閱讀理解治療,協助ADHD兒童開始學會衝動控制及增加閱讀能力,進而學會組織、系統性思考的方式,對他們的未來的生涯才更能適性發展。
參考文獻:
1、DuPaul, G.J., & Volpe, R.J.(2009). ADHD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finding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urr Atten Disord Rep 1, 152–155 . https://doi.org/10.1007/s12618-009-0021-4
2、Hoza, B.(2007). Peer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2), 655–663. https://doi.org/10.1093/jpepsy/jsm024
3、司馬遷(B. C. 109-91)史記:項羽本紀。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https://ctext.org/shiji/xiang-yu-ben-ji/zh
4、司馬遷(B. C. 109-91)史記:高祖本紀。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https://ctext.org/shiji/gao-zu-ben-ji/zh
5、司馬遷(B. C. 109-91)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https://ctext.org/shiji/xiang-yu-ben-ji/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