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定要比賽嗎?

兒童哲學~我一定要比賽嗎?  

文:黃欣妏心理師

 

      這本繪本是我從兒子中班就念給他聽的

故事。

 

    亞里斯多德說:人類天性渴望求知。」

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對

於這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心,有100萬個為什

麼。其中一個為什麼就是有關於「愛」或「存

在」的議題。例如:你愛我嗎?藉由故事,讓

孩子了解自己「存在」的目的,及「找到自

己」。

 

      故事的開頭直接了當,表達兒童心理的情感:我是生來比賽的嗎?這已代表父母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在華人文化中,從孩子呱呱落地後,就開始有很多「成就計畫」。最早的儀式就是「抓周」,透過抓周來幻想孩子未來的工作,抓週所需要的職業道具也是以「社會價值」為主。再來就開始找最好的幼兒園、才藝班、補習班,來填滿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贏在起跑點上,提供任何「成就訓練」,在並誤以為這樣就愛。

然而,孩子真的要的是這些嗎?東方的道家哲學者莊子,在「至樂」篇寫下一則寓言故事:魯侯國君得到一隻海鳥,因為太愛牠了,就給他聽當時最好聽的音樂、奉上高級牛肉、及頂極美酒餵養,但不到3天鳥就死了。這就是「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的後果。如果用鳥的方式養鳥,就是順著本性讓牠在深林中棲息,在江湖上飛翔,也許海鳥就不會死了。莊子的東方哲學觀與西方英國哲學家培根皆提出不謀而合的觀點:每個人常常以「自己」為主要判斷標準,而非對方。

    那麼到底孩子要什麼呢?德國哲學家歌德曾說:「朋友,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卻是常青的。」意思是:真正的了解,應是親切體貼生命而發現的。

     如果一直領先比賽,那麼領先後要去哪裡呢?會只剩下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 :「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未滿足欲望後的痛苦與滿足欲望後的無聊之間左右搖擺」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欣妏心理師  的頭像
    黃欣妏心理師

    鳥飛魚游兒童潛能發展工作室~黃欣妏資深心理師的部落格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