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3  

 

ps:經家長同意,請勿轉載

媽媽帶著4歲的玲玲(化名)來工作室,並指出,玲玲只要生氣、或不順她的意,她就會故意尖叫、咬人、抓人及捏人。

 

 

前幾天,媽媽下班回家就發現,玲玲叫爸爸陪她去公園玩。爸爸告訴她,等吃完飯再去。玲玲就開始生氣,鬼吼鬼叫地丟玩具。全家都是受害者,媽媽指出腰上、手臂上及腿上的咬痕、瘀青給我看。

 

我詢問媽媽,當玲玲做出這樣不對的行為時,她都怎麼處理?

媽媽說:「我就好好跟她說,叫她不能做這些事,可是她都不聽,我就跟她說,你再這樣做,我叫大家(爸爸、奶奶及姊姊)都不要理你了!」

玲玲反而更生氣,就走過來捏她,讓媽媽直搖頭說:「我真的沒辦法了!我很怕她去幼稚園也會這樣打人!」

 

我了解媽媽的無助及挫敗感後,請媽媽至單面鏡後面,學習如何做同理與設限。

 

我帶玲玲進入治療室,玲玲在玩的過程中,的確常會故意用小積木與球丟我、拿彩色筆畫地板等。我用低沉且堅定的語氣跟玲玲說:「當我不要你做這些事情時,你很生氣,你不喜歡被別人規範,你想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你在生氣。」我藉此表達對玲玲的同理

 

不過,我接下來告訴她:「小積木與球不是拿來丟人的,是拿來玩的,如果你想丟,可以丟向不倒翁;彩色筆不是拿來畫在地板上,你可以畫在圖畫紙上。」這是我告訴她的設限與選擇(圖)

 

同時我告訴她:「如果你再拿這些東西丟人,或將彩色筆畫在地板上,我禁止你的遊戲時間10分鐘(剝奪式處罰),並會讓你站在角落10分鐘(施予性處罰)。」我告知她行為後果(處罰)

 

治療結束後,我向媽媽解釋:「過去你不適當的方法,例如:用關係威脅(邀請全家人不理她),會讓玲玲感到害怕被拋棄,反而更生氣。」

 

因此我請媽媽將剛才觀察到的「設限」 、「同理」及「行為後果(處罰)」的方式,回家練習這樣做。

 

往後幾個月的治療過程中,玲玲用尖叫與丟東西來表達生氣的頻率越來越少。幾個月後,媽媽說:「她現在不會再亂發脾氣,也學會等待與行為控制。」

 

媽媽還開玩笑地說:「我們家的人終於不再被『家暴』了,『小暴龍』終於消失了。」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7837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