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哲學裡的兒童心理治療:何不食肉糜

 

先生一直說想帶兒子花錢體驗職業遊戲。

被我一口拒絕,因為那是假像。在我工作經驗中觀察發現,這讓兒童誤會工作是遊戲,不了解工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我堅持兒子都親自做「真的工作」,不是「體驗」。例如:洗家裡真的車、洗家裡廁所、拖地掃地、洗真窗戶等。


小玲9歲,從小在夜市幫忙家裡作小吃生氣。要洗碗、擦桌、點菜等雜事。她很喜歡來諮商,因為可以好好休息,及玩玩具,這是她沒有的人生體驗。小玲跟同齡小孩比,很有禮貌也容易感到快樂。

小玲說:有天幫忙時聽到客人的對話。有一個媽媽要帶小朋友去報名baby boss體驗工作。那個小朋友很開心。

小玲說:如果是我,可能不要,因為我每天忙的好累。只想好好坐著寫功課。

生意人的小孩根本不會想去「體驗」,因為那是不同社會階級的生活。他們的工作是要「賺錢」分擔家計,養家糊口,才可能去上學。不可能是「花錢」體驗一份工作。

小偉17歲,住在山上偏鄉中,他在露營區打工2年了。 他說:城市人很奇怪,要跑到山上來「體驗」餵蚊子,住在不方便上廁所與洗澡的帳篷,還專程帶投影機上山看電影,自然的環境怎麼會有科技產品?我好想住在城市,住在你們水泥房,有方便的浴室可洗澡,舒服的在家沙發看電視,不用風吹雨曬。

他用不解的臉問:他們的「體驗」,就是我真實的生活。不知道他們真的住在這裡,還會喜歡這種生活嗎?

小玲與小偉的問題反應了社會階級與族群的不平等與差異。 這已呈現都市的大人與小孩的假議題,假裝親近自然,但卻又帶著現代科技上山。工作不是體驗,是獨立與賺錢的能力。但其實心理又不希望自家孩子長大做那些服務業,因為是勞工。所以,體驗工作與偏鄉露營的目的,到底為何?讓他們感到相當諷刺。

 

到了真正要工作的年齡,卻又怕辛苦。看來小時候的「體驗工作」,對未來是沒有幫助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欣妏心理師  的頭像
    黃欣妏心理師

    鳥飛魚游兒童潛能發展工作室~黃欣妏資深心理師的部落格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