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媽媽寶寶專訪  

 

六月時接受媽媽寶寶的郁鈞採訪

對於「遊戲治療」的好奇及想讓更多人知道

遊戲治療中心理師的角色、遊戲治療的方式及讓父母知道當孩子需要被幫忙時,可以即時求助

不要再有「迷思」概念,來找心理師就是代表孩子「有精神問題」,

因為孩子受限於認知與語言的發展,無法完整及充份表達其內在想法、感覺與需求。

 

另外,在採訪時的小插曲,當郁鈞問我,我處理的個案類型?

我回答:類型很多包括兒童性侵、家暴、情緒與行問題、早療、自我傷害、偷竊等

並請我幾個分享案例時,卻直說這些都太驚悚,不能寫啦!有沒有比較輕微的問題,不然家長會太害怕。

於是我分享兒童發展的議題,比較不會嚇到父母。

 

也謝謝郁鈞的採訪,讓更多人認識遊戲治療

我分享其中一部份:治療師在遊療的角色

「黃欣妏諮商心理師說明,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諮商心理師對於兒童的表現不會給予任何評價,且不給予改變的壓力,並強調需隨著兒童的步伐,不嘗試去加速治療過程。例如:當孩子畫出任何色彩的雲朵,只是具體的描述(如:你畫了紅色的雲),而非含有價值批判的話語(如:天空有紅色的雲嗎?),及在遊戲中兒童沉默不語,沒有選擇玩玩具或不和心理師互動,心理師也會接納並表示同理。藉此以創造讓孩子感受充分自由的情境,孩子也會因為在對諮商心理師感覺信任,且覺得可以充分做自己的情境下,將内在的情緒透過玩耍來表達,並在表達後,學習面對與控制,進而發現自己的能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遊戲治療
    全站熱搜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