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實務  攻擊行為與治療   

 

在做兒童心理治療工作,難免會有些職業傷害,例如遇到易情緒激動、漫罵及攻擊行為的兒童。

今天有一個同行問我,這是我第幾次被小朋友攻擊了?(這次是拿椅子丟我的頭、用門夾我的頭、用指甲抓傷我)

我才好好的回想~~~應該約有幾十次跑不掉(有的是我自己躲的快,沒被打中,有的就是躲的慢,會被打中,有的直接攻擊沒得躲)

例如:被小朋友用玩具丟過、用拚圖丟過、還有娃娃丟過、用飛機的機翼割傷、踹我、踹椅子或桌子(但我躲的快,沒被打中)等等,當然最常的是罵我、對我生氣;哭、鬧、喊、叫,更是家常便飯

但也因為他們平常的行為與情緒如此的不適當與不對,才會帶來治療。

有些家長當然覺得對不起我,但我常常跟家長說,不是你們(家長)對不起我,是小朋友對不起我,做不對行為的人是他們,不是你們(家長),所以不用自責與罪惡感,下次,請小朋友來跟我道歉,而不是你們(家長)。

因為你們已經尋求協助了,我也能同理及了解你們(家長)的痛苦與不知所措,才帶來治療,但我會在治療的過程中,教導你們如何回家訓練小朋友正確的行為與情緒。

也因此我常陪同這些家長一起走過,這混亂與痛苦的生活,及常去學校領人的日子,家長們前幾次來的時候常常都是淚流滿面,有的還因此需要服抗焦慮與睡眠的藥,問我是不是要先辭去工作,專心帶他們,是我給的愛太少了嗎?而我當然先安撫家長的情緒,了解狀況,再減少其罪惡,在慢慢的教導怎麼帶他的孩子。

至今為止,我已治療超過3000人次以上的孩子了,很多孩子目前都在穩定進步中,也是我與家長最大的安慰。

所以,若家中有情緒及行為不適當孩子的家長,其實不用再怪自己、怪配偶、怪遺傳,最好,儘早尋求幫助,才不致於一直讓

自己活在自責與罪惡中,而小孩一直在挫折中漸漸的失去自信與人際關係。

 

 

arrow
arrow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