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在台灣已深耕13年以上,仍有部民眾對「遊戲治療」。

最近有家長期待我「希望心理師跟他的小孩保持是很親密的關係」。而且在治療完後,我已跟媽媽說兒童今天的情緒是挫折的,因為做了一些治療性限制,媽媽也表示了解。但事後,兒童跟媽媽哭訴,讓媽媽很心庝…媽媽就來找我「覺得心理師應該要跟小孩協調,因為他的小孩在生氣」。讓我相當訝異,也許是我沒有很清楚的告訴父母。

藉此讓大家了解遊戲治療並做一個澄清:在遊戲治療中,不總是愉悅的經驗,因為會有「治療性的限制」。治療者有機會利用不斷的反映性傾聽來理解兒童對這些經驗的感受、想法及行動,並根據這些具體行為設定治療性的限制,協助兒童學習自我控制,增加挫折容忍力,使兒童的議題獲得處理。例如:不能攻擊心理師及打自己、不能破壞東西、或讓兒童理解其挫折情緒為何,如何幫助自己調適挫折情緒。

治療性限制的目的:1、讓小孩能適應及符合社會規範。2、幫助兒童發展做決定的能力、自我控制衝動及責任感。3、確保兒童身心方面的安全。

而治療師角色即協助兒童覺察其情緒,重新練習或表達適當的情緒及行為。不會是一個「親密關係」。是「專業的治療關係」,不會是「服務業」也不是「替代的父母、老師、同伴與保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遊戲治療 遊戲治療的迷思
    全站熱搜

    黃欣妏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